原文: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译文及注释: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读书不为了成为儒生而感到苦涩,骑马向西进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边塞寒冷,风气恶劣,回来时面容皱纹,胡须斑白。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先皇在延和殿召见,讨论慷慨激昂,天地为之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书信中的诽谤言辞满箧,不再辩驳,脱身来看江南山水。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长江滚滚,犹如蛟龙怒吼,扁舟驶向何处,何时能够回来?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在大梁城里一定会再相见,玉川边的破屋应该有几间。
注释:
读书:指读书学习
儒生:指古代的读书人,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人
酸:指因读书而变得刻薄、挑剔
跃马:指骑马奔驰
金城关:指西北边疆的一个重要关口
塞垣:指边疆的城墙
苦寒:指寒冷严峻
风气恶:指边疆的风俗陋习
归来:指从边疆回到中原
面皱:指面部皱纹增多
须眉斑:指胡须和头发中出现白色斑点
先皇:指古代的皇帝
召见:指皇帝召见
延和殿:指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大殿
议论慷慨:指言辞慷慨激昂
天开颜:指皇帝面露喜色
谤书:指诽谤、攻击的书籍
盈箧:指满满一箧
不复辩:指不再辩驳、反驳
脱身:指逃脱、离开
江南山:指江南地区的山
长江滚滚:指长江奔腾流动
蛟龙怒:比喻江水波涛汹涌
扁舟:指小船
大梁城:指当时的首都大梁(今河南洛阳)
定相见:指约定见面
玉川破屋:指一个地方的名字,可能是诗人的故乡
应数间:指大约有几间房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名为《送董元达之广陵》,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以送别之作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董元达的思念和祝福,同时寓有劝慰之意。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描写董元达的事迹和经历,展现了他的豪迈、志向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首先,诗中写到董元达虽然勤奋苦学,却不屑于功名富贵而有志从军,希望在战场上立功绝域。其次,董元达虽然久在边疆,未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但依然秉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操守。最后,诗中写到董元达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以其慷慨之论使君王开颜,却因年老而未能获得重用。但董元达并没有因此灰心失望,而是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暂且不问世事。
整首诗情感饱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的开头四句表现了董元达的志向和经历,第二段四句写出他曾被召见,在科场上曾有过闪光的时刻;最后一段四句则表现了送行之意。整首诗通过简洁凝练的文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和人文价值。
总之,《送董元达之广陵》不仅反映了唐代人的风貌和社会背景,而且充满了诗人对友情、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一首极具意义的诗篇。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
【注释】:
腐儒:指做事拘泥于旧习、墨守成规的读书人。
投笔从戎:放下文思,从军行动。
西北边关:指中国历史上对外防御的重要边疆地区。
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
【注释】:
延和殿:是明清两代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殿堂之一,位于紫禁城中心,为皇帝与文武百官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纵横议论:指能够自如地运用言辞,畅所欲言。
诽谤:指恶意中伤。
江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注释】:
长江:中国第一大江,因流经中国中部而得名。
蛟龙:传说中的神兽,善于潜水,拥有掀起巨浪的力量。
扁舟:一种浅底平底的小船。
大梁城:中国历史上位置重要的古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谢逸简介: 谢逸(1068-1113,一说1010-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谢逸以布衣终老于故土,享年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