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秋怀》拼音译文赏析

  • qīng
    jiāng
    yǐn
    ·
    qiū
    huái
    怀
  • [
    yuán
    ]
    zhāng
    jiǔ
  • 西
    fēng
    xìn
    lái
    jiā
    wàn
    wèn
    guī
    weì
    yàn
    hóng
    tiān
    rén
    zuì
    huáng
    huā
    jiāo
    shēng
    qiū
    mèng

原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西风传来消息,我在千万里外的家中,有人问我何时归来?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天空中红叶飘落,雁儿哀鸣,人们沉醉在黄花地里,

芭蕉雨声秋梦里。
雨声敲打着芭蕉叶,仿佛在秋梦中徜徉。
注释:
西风:指从西方吹来的风。

信来:传来消息。

家万里:离家万里迢迢。

问我归期未:询问我何时回来。

雁啼:指候鸟雁在飞行中发出的声音。

红叶天:秋天树叶变红的天空。

人醉:指人们在赏景时喝醉了。

黄花地:指盛开着黄色花朵的地方。

芭蕉:一种热带植物,叶子像扇子。

雨声:指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发出的声音。

秋梦里:指在秋天做的梦。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可久的《秋风寄家山书怀》。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家的思念和乡愁之情。 首先,诗人在开头就呈现出“我”与“家”的暌隔,表现了他身处异乡、离家在外的孤独和思念。虽然接到了家信,但诗人并未对家人的殷切期望做出直接回应,而是凭借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所感所想。 其次,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衬托出内心的乡思和羁愁。诗中红叶黄花勾勒出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却又有苍凉冷颓之感,尤其是“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使得这种感触推向极致。而“芭蕉雨声秋梦里”,则更是呈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乡况味,代表着他内心深处的“秋怀”。 最后,诗人也通过这首诗的构思、形式和语言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但这三句景句已经足以表达出深沉的乡思和无法回到故乡的痛苦。 总之,《秋风寄家山书怀》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鉴赏二详情»


鉴赏一
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长亭送别》,是元曲中的代表之作。它通过简单直白的文字,传达了作者深沉的离愁别绪和思乡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感知和描绘能力。 整首曲子有四个句子,分别是“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四句话都非常简短,却一针见血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其中,“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以西风送信为伏笔,刻画了寂寞远客思乡的心理,非常传神。而“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则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声音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最后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反映了作者的豁达坦荡之情,凝聚了他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文字表达,真挚动人,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生命历程。 总之,《长亭送别》这首曲子以其简约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意象,穿越千年,触动着人们的内心深处。作为元曲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形式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鉴赏一详情»


赏析
《秋风引》是宋代诗人张可久的一首节令诗,通过描绘客居外乡的孤独与思念来表达诗人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突出了诗人与家乡的离别之感。而诗人并未直接回答询问其归期的问题,反而通过描写客乡秋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在“红叶天”、“黄花地”等静态景物的描绘中,凸显了秋季淡雅幽静的氛围,隐约悲凉。同时,诗人将“雁”与“人”作为动态主角描绘,形象生动。雁鸣天空,人醉黄花之下,营造出一种阴冷冷颓的景致,以及对大地与天空的无限怀想。 最后,“芭蕉雨声秋梦里”反复强调秋天的黯淡与冷酷,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这种深厚的乡愁感和无尽的羁旅之忧,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无限眷念。尽管收到了家信,归期依然未定,此情此景已言不尽。 总的来说,张可久在《秋风引》中通过对客居外乡秋季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情怀念和苦闷无奈之感。这也正是宋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独特韵味所在。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张可久》这个小令的创作背景源于作者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的真情实感。此小令的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但在元曲鉴赏辞典中有相关的记载。据蒋星煜等人编写的《元曲鉴赏辞典》记载,小令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心情的短篇曲调,使用较为简单的曲式和词牌,音乐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弱,但在表达情感方面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此小令中,作者秋风受到寄自万里之外的家信所感动,内心的真情实感得以流露出来。通过这封家信,使作者思念故乡、亲人和朋友之情更加浓烈。由于这封家信的意义非凡,作者在这篇小令中既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想让读者领略到这种情感。因此,作者采用了小令这种简单明了的曲调,并选用真实而生动的情感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总的来说,《张可久》这首小令,是作者在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思念之中所创作的一首感人之作,通过简单明了的曲调和真挚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容易被其击中内心,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注释: 西风:指从西方吹来的风。 万里之外:形容相隔很远。 家书:家人写给自己的信。 鸿雁:候鸟,代表离别和相聚。 红叶:指枫树、槐树等的叶子。 满山:到处都是。 季节:时间段,指秋季。 南迁:往南飞行。 离人:离开家乡的人。 黄花遍地:形容景色优美。 沉醉其中:陶醉于其中。 雨打芭蕉:借景描写秋雨时的情景。 籍着:依靠。 秋夜:秋天的晚上。 清凉:凉爽宜人。 好梦:愿望成真的美好梦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可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也有一说名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肖像(林晋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