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译文及注释:
我很喜欢自己创作曲子。一开始只是随意写长短句,后来再加上律味,所以前后的曲调都不一样。桓大司马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句话。
渐渐地,风吹走了枝头的花絮,这里的人家门户深绿。远处的港口弯曲回来,晚上的帆船零散地向着哪里去呢?我见过很多人,但谁能像长亭旁的树那样长久呢?如果树有感情,它也不会像这样青青不变吧!太阳落山了,高城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无数的山峰。韦郎已经离开了,但他不会忘记玉环的嘱托:“第一要早早回来,怕红萼无人照顾。虽然有并刀,但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
注释:
余:指作者李清照。
自制曲:指自己创作词曲。
长短句:指诗句的长度不一,有长有短。
律:指诗歌的格律。
阕:指诗歌的一段,通常由两句或四句组成。
桓大司马:指唐代宰相桓彦范。
种柳:指桓彦范在汉南种植柳树。
依依:形容柳树柔软婉转的样子。
汉南:指汉江南岸。
摇落:指柳树的叶子落下来。
凄怆:形容悲伤凄凉的样子。
江潭:指江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指柳树虽然凋零,但仍然挺立,人类却难以承受生命的无常。
深爱之:指作者非常喜欢这句话。
渐吹尽:指春风渐渐消失。
枝头香絮:指柳树的花絮。
是处人家:指这里的人家。
绿深门户:指门户深深被绿色植物覆盖。
远浦萦回:指远处的港口弯曲回旋。
暮帆零乱:指夕阳下的帆船散乱无序。
长亭树:指长亭旁的树木,常常被人们怀念。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指如果树有感情,也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凄凉。
日暮:指太阳快要落山。
高城:指城墙高耸的城市。
乱山无数:指远处的山峦错落有致。
韦郎:指唐代文学家韦庄。
玉环:指韦庄的妻子。
红萼:指花的花瓣。
并刀:指一种剪刀,用来剪纸或剪花。
离愁千缕:指分别时的悲伤和思念。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主要对姜夔创作的《长亭怨慢》进行赏析。该词以柳枝头的“香絮”为开端,经柳丝般的“离愁行缕”收尾,将杨柳树的形象和意蕴巧妙地融入其中。作者身心沉潜其中,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难以分辨主客的关系。
在本篇词中,柳树的角色是频频转换的。前六句写别时别地,渐吹尽时,柳絮代表着无情流逝的时光;绿荫深深,则遮掩着门户,作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凸现了框人词这一艺术世界中的人,也展现出柳树本身具有的艺术特质。
面对“青青如此”的长亭树,作者又一次隐入了困境,“望高城不见”的主人公显然已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他希望树亦有情,可这只是空幻人生的一个空幻的要求。“怎忘得”、“第一是”都是无力的呼唤。最后,连并刀也是“空”有,末句展示给读者的只是“离别之神”——柳树那森然的面孔。
通过《长亭怨慢》这篇词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杨柳树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渊源和文化内涵,还能感受到词人对于人生、时光、自然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以及词艺术中所体现的古今、现实与虚幻、主客融合的特点。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姜夔,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二十三岁时游历至安徽合肥,结识了当地的歌女姊妹。双方相知相惜,互相倾诉情感,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但客子行色匆匆,姜夔不得不分别离开。之后,姜夔多次前往合肥与二女相会,两人心意更加相投,情感愈发浓烈。而这首《清平乐·六州歌头》词,大概是在姜夔再次来到合肥,又不得已离开时创作的。通过这首词,姜夔表达了自己对二女的深切思念之情,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词凭借姜夔的文笔和音乐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传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渐渐(逐渐)吹尽了,枝梢上淡香的柳絮(柳絮:柳树的绒毛,飘落时像雪花一样),到处人家(随风而散),柳树浓密的绿荫将门户遮蔽。
注释:描写春天的景色,柳树飘落的柳絮在渐渐地散落,柳树茂盛的绿叶挡住了门户,显得庭院幽静安逸。
船儿顺着弯曲回绕的河浦渐渐远去,暮色里云帆凌乱,匆忙往返,究竟奔向哪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姜夔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他曾多次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他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但由于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被誉为“南宋四大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