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曲》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 [
    táng
    ]
    bái
  • shuǐ
    míng
    qiū
    yuè
    nán
    cǎi
    bái
  • huā
    jiāo
    chóu
    shā
    dàng
    zhōu
    rén

原文: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及注释
渌水:清澈的水流;明秋月:明亮的秋月;南湖:南边的湖泊;采:摘取;白蘋:白色的莲藕。
荷花:荷花;娇:娇嫩;欲语:似乎要说话;愁杀:使人忧愁致死;荡舟人:划船的人。

汉字译文:清澈的水流中,明亮的秋月照耀着。在南边的湖泊里采摘白色的莲藕。荷花娇嫩欲语,使人忧愁致死,划船的人也不例外。
注释:
渌水:指浑浊的水流。
明秋月:指秋夜的明月。
南湖:指杭州西湖。
采白蘋:指采摘白色的莲藕。
荷花娇:指荷花娇艳美丽。
愁杀:指愁苦至极,令人心情沉重。
荡舟人:指在湖上划船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李白的《渌水曲》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歌,展现出南湖秋月之美。诗人在首句中以渌水为开篇,描述了南湖的碧绿澄彻,更映衬出秋月的光洁可爱。接下来的叙述中,诗人运用了别致的构思,以荷花的形象来凸显秋日的美妙。诗中所描写的荷花不仅娇艳欲滴,还有一种十分媚人的感觉,使得采苹的姑娘对它产生了妒意。这两句诗语言精妙,境界奇绝,将荷花和景象都描绘得十分生动。最后两句诗则是表现出南方秋景的典型,没有萧瑟凄凉的感觉,而是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描写景色的角度,诗人表达了他愉悦的情绪。 同时,对于这首诗,也有人理解为写一位男子在劳作时对爱人的思念。虽然这样的理解与《诗经》中《关雎》的情节相似,但是李白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更为隐晦和克制,像是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与《关雎》中的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不同,《渌水曲》则更像是将一种寂寞凄凉之状抉择出来。在诗中,虽然心中充满悲凄,但是诗人仍旧不忘劳作,展现出哀而不伤的情感。 鉴赏详情»


赏析
这首诗篇名为《渌水曲》,是李白根据古曲名所写,以渌水之景为主题。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深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影响。整个诗篇语言自然流畅,内容含蓄深婉,尤其是开头的写实手法,点明了时空背景和主要人物与活动,让读者沉入其中。 首句"渌水明秋月",直接刻画了水面、月光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其"月"字有些版本是"日"字,但从全诗意境来看,"月"比"日"更好一些。第二句"霜禽欲下时",则描写了一个秋夜特有的场景,令人想起寂静的秋夜中的飞鸟归巢的情景。 接下来的两句“寂寞柴门村落夜,砧声深处驿栏人”则通过对农村夜晚的描写,透露出人们或生活艰辛或寂寞无助的心理状态。而这位架着小舟采撷蘋草的女子,更是被孤独感所包围。荡舟女子的情感,通过对荷花的描写来得到有效升华,特别是第五六句“荷花何事滋,含笑默生辉。煞愁依旧到,触景生无辞。”描写了荷花含苞待放的娇艳之美,同时也让女子不禁陷入思绪中,由此展开更加深入的表达。 整首诗在感性意境的构建上,精彩脱俗,情感抒发真挚动人,以渌水、月光、荷花作为意象,表现了思绪随着物象变幻的无限流转,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歌题材为劳作之事,创作时间年代已不可考。现有学者如王琦、詹鍈、裴斐等人编写的《李太白年谱》、《李白诗文系年》、《李白年谱简编》均未提及此诗的作年。根据参考资料《李白诗歌赏析集》,该书在1988年时由成都的巴蜀书社出版,其中对此篇诗歌并未进行具体的年代判断或推测。因此,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仍然是一个悬疑。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白、清澈的湖水、秋天的太阳光、洞庭湖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