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拼音译文赏析

  • niǎo
    míng
    jiàn
  • [
    táng
    ]
    wáng
    weí
  • rén
    xián
    guì
    huā
    luò
    jìng
    chūn
    shān
    kōng
  • yuè
    chū
    jīng
    shān
    niǎo
    shí
    míng
    chūn
    jiàn
    zhōng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当人闲散时,桂花飘落满地,夜晚静谧,春山空旷无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升起,惊动山中的鸟儿,时而在春涧中鸣叫。
注释:
人闲:人们闲暇无事。

桂花落:桂花花瓣飘落。

夜静:夜晚非常安静。

春山空:春天的山峦空旷无人。

月出:月亮升起。

惊山鸟:被月光惊醒的山鸟。

时鸣:不时地鸣叫。

春涧中:春天的涧流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维的《鸟鸣涧·春晓》是一首以山林为背景,描述春天清晨的诗篇。此诗在表现春景的同时,更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体验到春山的幽静和闲适。 在整首诗中,从“桂花自落”、“月出皎光”,到“山深鸟渐静”、“泉声咽危石”,作者无不借助具象的春景,来表达对春山幽静的感受。而在这些动态景物之间,则穿插着作者的情感内核,如“一径山行绝”,“胜事空知少”,将这幅春山画面衬托得更为恬静。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作者对静谧境界的领悟。从山静到人静,从眼静到心静,逐渐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而正是这种境界的表现,让作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围微小的变化,例如桂花坠落的声响、飘散的香气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作者心灵的一种呼应和共鸣。 总之,王维的这首《鸟鸣涧·春晓》既有对山水的凝望、对自然的倾听,也有对内心感悟的表达。它用寥寥数语,将春山幽静、万物清和的气息娓娓道来,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优秀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代表作《鸟鸣涧》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这首诗中,王维以若耶溪为背景,描写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景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据记载,王维在唐玄宗年间游历江南时,寓居于云溪别墅,并在此创作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鸟鸣涧》。 当时的唐代处于安定统一的盛世,社会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也得以大力发展。而王维则是在这个时期进士及第,授太乐丞,身居显贵之位。但由于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在这段时间里,王维漫游若耶,并靠近自然,感悟生命、领略自然之美。据研究资料显示,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都是在越中创作的。 王维在若耶溪的漫游,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月夜下山林间的一片静谧与寂静,以及空气中弥散着的鸟鸣声和流水声,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山水诗艺术。 因此,可以说,《鸟鸣涧》这首诗是王维在唐代盛世时期,受自然环境影响所创作出来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维、春天的夜晚、桂花、凋落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简介
唐朝 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