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拼音译文赏析

  • shǐ
    使
    zhì
    sài
    shàng
  • [
    táng
    ]
    wáng
    weí
  • dān
    chē
    wèn
    biān
    shǔ
    guó
    guò
    yán
  • zhēng
    péng
    chū
    hàn
    sài
    guī
    yàn
    tiān
  • yān
    zhí
    cháng
    luò
    yuán
  • xiāo
    guān
    féng
    hòu
    zài
    yàn
    rán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独自骑车想问边疆,经过居延属于的国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途上的营帐离开了汉塞,归来的候鸟飞入胡地天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烟柱直上天空,长河上的夕阳圆圆的落下。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遇到了巡逻的骑兵,都护在燕然守卫边疆。
注释:
单车:指孤身一人,没有同伴。

欲问边:想要问边境的情况。

属国:指属于汉朝的国家。

过居延:指经过居延城,居延是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城市。

征蓬:指出征的行军。

汉塞:指汉朝的边境。

归雁:指南飞的候鸟,表示冬天即将到来。

胡天:指北方的天空,胡是指北方游牧民族。

大漠孤烟直:形容大漠中孤独的景象,烟是指沙漠中的沙尘暴。

长河落日圆:形容黄河在落日的映照下,形成美丽的景象。

萧关:指萧县的关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逢候骑:遇到巡逻的骑兵。

都护:古代官职,掌管边疆军事。燕然:指燕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线,通过描写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表现了对守卫边疆的战士的敬佩和赞美。 诗中第一句“单车欲问边”,寥寥数字勾勒出一个重要场景——诗人孤身一人骑着单车前往边塞。接下来,“属国过居延”用简单的七字概括了长达万里的行程,展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壮志凌云的胸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体验,用飞蓬、归雁的比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荒芜边陲的孤独和凄美。 在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景物的写照,也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描绘了大漠空阔、孤烟直立的神秘气息和长河奔流、落日挂彩的壮丽景象。最后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则展示了诗人到达边塞后的情况,虽然没有遇到将军和守军,但通过侦察兵的提示,得知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军队的支持和敬佩之情。 总体来说,《使至塞上》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形象和个人情感的诗篇。王维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出了对守卫边疆、保卫国家的英雄战士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边疆荒芜环境的深情厚爱。这首诗不仅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小勃律,引起了唐玄宗的忧虑。为了防止吐蕃势力进一步扩大,唐玄宗派遣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领军队前往小勃律进行剿灭。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天,崔希逸在青涤西地区大破吐蕃军,这次胜利极大地保护了唐朝的国家利益和领土安全。唐玄宗钦定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前往凉州,宣慰出塞,在边境巡视并察访军情,同时还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判官。 为了记录此次重要历史事件和自己的出塞之旅,王维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北方风光与苍茫戈壁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边疆安危的关注和对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的赞扬和感慨。 此外,也有一些历史记载称王维此时被唐玄宗排挤出朝廷,作为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流放。不管是被贬谪还是主动请命,这次出塞之旅都为王维的诗歌生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成为他晚年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大话诗人
唐朝大诗人,王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生于701年,死于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来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曾经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及第,并且担任了尚书右丞这个高级官职。他的诗歌风格优美清新,充满了精致的美感和高雅的品味,在《李杜》之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王维虽然是一名朝廷命官,但他更钟爱隐居生活。他经常躲藏在蓝田辋川的山林之中,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精通诗歌,还熟悉绘画和音乐,并常常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善于将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自己的诗歌中,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哲学性。苏轼赞扬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画意,“诗中有画”,世称王维是一位“画中之诗”。 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最擅长的是写山水诗。他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融入诗歌中,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想像中感受到了山水的美丽和神秘。他和孟浩然一起被誉为“王孟”,成为唐代诗坛上的佼佼者。 晚年的王维除了挥洒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外,更倾心于佛教信仰,成为一位“诗佛”。他远离了尘嚣的纷扰,沉浸在佛经中,以此来达到超脱的精神境界。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哲学、宗教等多重元素的丰富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归雁路漫漫, 单车踏青独自看。 望远山如黛, 思故乡不可忘。 沉醉烈士赋英勇, 雄风犹存在汉阳城。 边疆寂寞冷, 烽火台上燃浓烟。 但愿金戈铁马永相守, 直到万民震天奋。 煮酒论诗词,顾名思义, 煮一壶酒,畅谈诗词。 一路行进的边塞, 荒芜寂静,唯有风声。 长河滔滔,黄沙无限, 征程漫漫,孤寂而行。 想起故乡,思绪悠远, 向远方凝望,泪水滑落。 峥嵘岁月中, 英烈们的豪情, 挥洒烈血换此生。 边疆安危重, 临敌抗战英雄义。 愿得金戈铁马永相随, 直到天下太平时。 煮酒论诗词,品味人生, 叹逝去的岁月如歌, 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 但愿我们继承先贤牢记, 饮尽煮酒论诗词,看尽红尘世界。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译文及注释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译文】我骑着单车想要前往边关慰问,经过的国家已经过了居延。 【注释】居延,指今天甘肃省敦煌市以西约四十公里处的中原时期西域国家雍仲至天宝年间的都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唐朝时期已经废弃。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译文】千里之外的飞行植物已经飘到了汉界外,北方迁徙的大雁正在云天翱翔。 【注释】飞蓬,多指蒲公英等飞散的种子。汉塞,古代指我国汉族崛起后北方与南方分界的地域,通常以黄河为界。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译文】在广袤的沙漠中,独立的烟柱笔直上升;在无尽的黄河上,夕阳落下,圆满而美好。 【注释】孤烟直上,指孤立的烟柱直冲云霄。沙漠中往往有一些突兀的丘陵,当地居民常常在其上点燃火柴、秸秆等物,产生大量的烟雾,形成如同孤岛般的独立气象景观。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译文】到了萧关,遇到了侦察骑士,他告诉我守卫边关的将领已经到达了燕然。 【注释】萧关,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燕然,位于今天北京市昌平区,当时是边防要地。都护,唐朝以前是驻扎在边塞的军官职称,唐朝以后成为掌管边疆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 译文及注释详情»


疑义相与析
王维的《边赋》是一首以宣慰边塞将士为主题的诗,写于他赴边途中。在诗中,他自称为“属国”,指代往吐蕃的使者。诗中还提到了许多地名和职务名,需要我们加以解析。 诗开头提到了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与吐蕃作战获胜,王维因此被唐玄宗命令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部队。这个前置背景为后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第二句“问边”指的是宣慰边塞将士,表达了作者对于军民安危的关切之情。 在第三句中, “属国”是一个典属国简称或往吐蕃的使者,“王维自称”,意味着作者认同这个身份。他通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既彰显了自己的“使命”,同时也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歌的背景。 接下来是描写环境和景色的部分,诗中所提到的“征蓬”,是指被风卷起的蓬草。而“大漠”则指的是沙漠,“萧关”则是古代古代花马街道贯穿关口,隋唐时期为著名关隘,参差错落,壮观壮美。此诗王维写到「燕然」山,作为边塞最高统治者的都护,曾经在这里驻扎,燕然山成为了他们兢兢业业守卫的象征。 最后,诗中出现了“候骑”,这是指骑马的侦察兵。他们在荒凉的边塞上日夜奔波,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边境的稳定。 《边赋》描绘了边疆上官兵们的艰辛与坚韧,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于和平的渴望。这首诗也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后人所传颂。 疑义相与析详情»


王维简介
唐朝 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