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拼音译文赏析

  • jiāng
    yín
  • [
    táng
    ]
    bái
  • dào
    cán
    yáng
    shuǐ
    zhōng
    bàn
    jiāng
    bàn
    jiāng
    hóng
  • lián
    jiǔ
    yuè
    chū
    sān
    lòu
    zhēn
    zhū
    yuè
    gōng
    (
    zhēn
    zhū
    tōng
    zhēn
    zhū
    )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通珍珠)


相关标签: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一道残阳铺在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水像真珠,月亮像弓。
注释:
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水面上,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象。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上一半波光粼粼,一半波涛汹涌,呈现出红色的色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指的是作者对这个夜晚的感慨,九月初三是中秋节前一天的夜晚。

露似真珠月似弓:夜晚的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则像一弓悬挂在天空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暮江吟》是一首描写秋天夕阳落照和月上初升的诗歌。这首杂律诗的构思十分巧妙,将两幅自然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韵味、奇特且美妙的景象。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夕阳落照中江面上红色与碧色的交错,彰显出诗人对这如同宝石般缤纷多彩的景象的着迷和赞美。这里的“铺”字也非常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和温暖的情感。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将诗人的心境转向了夜晚,新月初升下的朦胧景象更是营造了一种恍若隔世的迷梦之感。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使景物得以更为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整首诗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与诗人自身的审美情感和解放心境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生动而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自由、快乐和纯粹的秋夜。 赏析一详情»


赏析四
《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通过对不同时间的描写,展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诗中描述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日落前、日落后与夜晚。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表现出他对日落时光的敏感与赞美。接着,作者描述了日落后黄昏时刻的月亮,用“月似弓”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夜晚的气息。最后,诗中再次出现了自然界的元素——露水,“露似真珠”一句描写出深夜清冷的氛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的描写,巧妙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并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情感。而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作者运用了先写日落前、再写日落后和夜晚,将自然界的景象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得整首诗篇如流水般自然流畅。 另外,在文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天文和气象方面的知识。例如,描述了日落后凉露未形成等,这些细节展示了白居易深厚的学识功底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总之,《暮江吟》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以及对不同时间段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并展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该诗篇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赏析四详情»


赏析二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并非始终描写“暮色江景”,而是包含了夜晚的描写。如果仅仅从该诗的标题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它只描写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是,诗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和“露似真珠月似弓”等表述都明显是在描写夜晚的情形。因此,理解这首诗时需要注意标题与内容不完全相符的特点,不能过于机械地只从标题出发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种标题与内容不完全相符的情况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所致。但实际上,在唐代诗歌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例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因此,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关注诗歌所传递的文化和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作者在写作时的细节描写。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三
白居易所写的《暮江吟》是一首描绘暮色江景的诗歌。全诗共四句,前两句描写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极具真实感;后两句则写诗人被这美景所吸引,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而这种景象只有在日落不久之后才能看到。因此,可以看出这两句主要还是在写暮色江景。这也与一些学者提出的说法不同,认为后两句是在写夜景。诗中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这个景象只能在日落后2至3小时之内看到,即太阳下山后,月亮出现在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因此,当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必须足够高,才不会被树木、建筑和雾气等遮挡。这也与诗中所写情景相符合。从民用时间来看,此时仍属于傍晚范畴,即“暮”的范畴。总体来说,《暮江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写实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作者对此美景深深的感受。 赏析三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时期,诗歌盛行于文化领域。白居易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巨匠,其诗作被后人传颂不衰。在其创作生涯中,有一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据考证,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作。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这使得白居易深感朝官们的滋味,他因此希望离开朝廷,寻求外任以避免政治纷争。然而,由于当时的职位制度和官僚体系的限制,他在辞官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份新的官职才能够离开朝廷。 最终,白居易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努力争取下,终于获得了杭州刺史一职,并且成功离开了朝廷。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心情轻松畅快,便作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悲愁。 这首诗歌以写草为主题,通过对草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白居易在历经政治风波之后心灵的深邃和触动。此外,从这首诗歌中还可以感受到唐朝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们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富含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优秀诗作,不仅展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唐朝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同时也点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热爱与珍视。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补充汉字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lín lín),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bì sè),一半呈现出红色(hóng sè)。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wān)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jīng qiǎo)的弓。 【注释】 一道残阳倒影:指夕阳在江面上映射出的景象。 粼粼:形容水面波动时闪烁着微小的光芒的样子。 深深的碧色:指江水深处反射出的沉郁深邃的蓝绿色。 滴滴清露:指从空气中凝结出来的露珠。 初月夜:指农历初一的月亮。 弯:形容月亮的形状。 精巧的弓:形容新月的形状像一张巧妙制作的弓。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江河自然景色、月亮变化的赞美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句解
这首诗中,白居易描绘了傍晚夕阳斜射下江面的景象。江面上铺满了一道残阳,半个江面微波粼粼,呈现出瑟瑟的感觉,而另一半江面则呈现出鲜红色。诗人通过这种场景的表现,展现了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美丽景象。这样的景象让人想起了秋夜的美好,九月初三的夜晚,良辰美景,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就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新月则像一张精巧的弯弓。通过描绘诗意,诗人创造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美好的自然景观带来的美妙体验。 句解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