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译文及注释:
陌上行人怪府公,
路逢诗穷,文亦穷。
下车上马太匆匆,
来时春风,去时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
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
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
陌上行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怪府公:指怪异的府君,也就是神仙。
诗穷:指诗歌创作到了极限,无法再写出更好的诗歌。
文穷:指文学创作到了极限,无法再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下车上马太匆匆:形容行动匆忙,没有停留的时间。
春风:指春天的风景。
秋风:指秋天的风景。
阶衔免得带兵农:指不需要担任官职,也不需要当兵或从事农业劳动。
嬉到昏钟:指玩耍到天黑。
睡到斋钟:指睡到早上的鸣钟。
岳与知宫:指岳飞和知宫两位历史人物。
山翁:指住在山中的老人。
溪翁:指住在溪边的老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著白岩词》是唐代宰相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词的主题是作者为了反对当时腐败的政治环境而辞官归隐,并表达出他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的第一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通过引入陌上行人的询问,刻画了当时官场风气违背正义、非理性排斥人才的现状。作者在被革职后,这个问题不止一次被人问到,从侧面肯定了作者为官廉洁、政绩优异,这也间接说明作者被革职毫无道理。
此外,“春风”、“秋风”两句直接点出时间,表现了作者当权时的春风得意和失势时的落寞。这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职场经历的沉痛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政治运动的变幻无常。
词的下阕,则是从作者的角度回应“行人”的关切。作者借用生活中庸俗却普通的日常事物,如“嬉到昏钟,睡到斋钟”,来表现自己在失势后的生活状态,而“山翁”、“溪翁”则更体现了作者早已从政治斗争中的紊乱、世俗和腐败中解脱出来,并在自由的山林中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总的来说,该词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反映了唐代政治的黑暗面和作者对职场成败、官场腐败的认识。同时,它也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平等、清新自然的向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刘克庄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生于1178年,卒于1253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明好学,深受家庭的熏陶和启发。因此,他非常渴望为国效力,希望能够为国家立功,为人民谋福利。
然而,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极其腐朽的时代,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让他很是苦恼。尽管刘克庄有才华和志向,但是他的仕途充满了曲折和挫折。公元1237(嘉熙元年)春天,刘克庄接到出使袁州的任务,数月后却因火灾被劾罢官,这让他倍感失落和愤懑。
然而,刘克庄并没有放弃,在被罢官之后,他用自己的文笔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不满。这首词从词人的内心深处传递出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为政之志,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同时也暴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反响。
这首词从侧面展示了中国南宋时期文人的爱国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的看着作者,是诗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
在这句话中,“诗使人穷”、“文使人穷”可以理解为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对于一般人而言都不是一份能够带来丰厚经济回报的职业。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讽刺或自嘲。
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曾经担任某一职位,但任期非常短暂,只有半年左右,从春天到秋天就被免职了。
罢官以后不用再带兵、农,那就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免职之后不再需要担任官员的工作,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并且没有什么规律的作息时间。
不用跻身仕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再追求晋升更高的政治地位,而是希望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山翁或溪翁,过上自由的、淡泊名利的生活。
注释:
袁州:指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现在是江西省宜春市的一部分。
官员:指受到政府任命的公职人员。
山翁、溪翁:指隐居于山林或溪谷中的老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不再追求名利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克庄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他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如“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推动了词艺术的发展。他的著作有《刘克庄集》、《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