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
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衣寒衣湿披短蓑,
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出。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
长使水夫不怨天。
译文及注释:
生长在驿边真苦啊,官家让我牵驿船。辛苦的日子多乐的日子少,
像海鸟一样在水上沙行。逆风上水万斛重,
前面的驿站遥遥无期。半夜里在堤岸边受雪和雨的折磨,
被他驱赶着又得继续前行。衣服又冷又湿,只能披着短蓑,
脚穿破了还得忍受疼痛。到了天亮,辛苦的经历无处倾诉,
一起踏上牵船的人们齐声出发。一间茅屋也没有固定的住所,
父母的故乡也去不了。我希望这条水能变成平田,
让水手们不再怨天尤人。
注释:
苦哉:表示苦恼、痛苦之意。
驿边:指驿站边上。
官家:指官府。
牵驿船:指驾驶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表示辛苦的日子多,开心的日子少。
水宿沙行如海鸟:指在水上行驶,像海鸟一样。
逆风上水万斛重:指逆着风势行驶,船只感觉很重。
前驿迢迢后淼淼:指前方驿站遥远,后方水面辽阔。
半夜缘堤雪和雨:指在半夜沿着堤岸行驶,遇到雪和雨。
受他驱遣还复去:指被官府驱使,不得不返回。
衣寒衣湿披短蓑:指身上的衣服又冷又湿,只能披上短蓑。
臆穿足裂忍痛何:指脚穿了鞋,脚趾磨破了,很痛苦。
到明辛苦无处说:指到了天亮,辛苦的经历无人可诉。
齐声腾踏牵船出:指一起齐声踩踏,驾驶船只出发。
一间茆屋何所直:指家乡只有一间茅屋,没有其他建筑。
父母之乡去不得:指不能回到父母的家乡。
我愿此水作平田:表示希望这条水能够变成平原,让水夫们不再受苦。
长使水夫不怨天:表示希望水夫们不再抱怨命运。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艰辛,描绘了纤夫在黑夜中牵船的痛苦和危险。从“日息已尽渐成昏,半悬船上望斜阳”到“荒村寂寞更何人”,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夜幕降临后的孤独和惶恐。
整首诗通过对水夫的生活写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带来的痛苦和压迫。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抨击。作者通过纤夫的口吻,直指官府的不公和迫害,令人深感愤怒。
此外,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水夫的痛苦和艰辛,增强了读者情感的共鸣和代入感。
总之,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水夫的悲苦生活和对不合理劳役制度的控诉,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作品的作者晚年卜居在咸阳原上,境况十分贫寒,终日忧衣食。这一切都发生在唐朝安吏之乱后,唐王朝不仅对外要抵御吐蕃、回纥等入侵,对内还要对背叛朝廷的藩镇用兵;军费日绌,加上统治集团的腐化,挥霍无度,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支出,而加重了对南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并把剥削和掠夺所得从南方运往北方,致使水陆运输十分繁重、艰苦。
因此,作者亲眼目睹人民生活惨状,结合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首《原上新居》。这首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愤,他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境和艰苦,反映了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不满。
这篇作品是作者在晚年阶段为反映社会现实而创作的,其思想内容深刻、意义深远。它不仅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的黑暗面,更显示了唐诗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和启示。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真是苦啊生长在这驿站旁边,官府强迫我去拉驿站的行船。辛苦的日子多,欢乐的时候少,在船上睡在沙上行像只海鸟。顶风逆流而上好像有千斤重,前面驿站遥遥后面烟波渺渺。
【注释】:
1. 驿站:古代传递信件、官方文书、兵马等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邮局和快递点。
2. 行船:使用船只进行运输的活动。
3. 海鸟:指海上生活的鸟类,通常会在海面上滑翔和捕食。
4. 顶风逆流:指船只在行驶道路上遇到困难,需要克服强风浪等不利因素。
5. 烟波渺渺:形容远处水天相接,朦胧的景象。
半夜沿着河堤冒着飞雪夹雨,受到府吏的驱使奔来又走去。夜里寒冷衣服湿,我披上短蓑,胸磨破脚冻裂不忍痛又奈何!到天亮一夜的辛苦无处诉说,只好齐声合步吼起了拉船歌。
【注释】:
1. 府吏:指官府中的下属官员。
2. 短蓑:用来遮挡雨水和寒风的衣服,通常由草编制而成。
3. 拉船歌:船工们在划船时所唱的歌曲,既有凝聚力也能增加工作的乐趣。
一间破旧的茅屋能值几个钱,因只是生我的地方离开不得。我愿这河水化做平整的良田,永远让拉船人不再嗟地怨天。
【注释】:
1. 茅屋:用茅草建造的房屋,质地较为简陋。
2. 生我的地方: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3. 良田:肥沃的农田,可以供农民耕种收获丰收。
4. 嗟地怨天:形容因为环境恶劣、生活困难等原因而悲愤不已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建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出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的著作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共十卷,《崇文总目》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