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车历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难相应。
译文及注释:
月光明亮,惊起了栖息不定的乌鸦。更漏已经敲到了残时,车轮声响着拉着水井的铜绳。唤醒了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泪花滑落在红色的棉花枕头上,感觉冰冷刺骨。
握住手,霜风吹拂着鬓发的影子。离别的心思徘徊不定,别离的话语让人感到悲伤难听。楼上的栏杆横着斗柄,露水寒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难以相应。
注释:
月皎:月光明亮。
惊乌栖不定:乌鸦因月光惊慌不安,不停地飞舞。
更漏将残:指时间已经接近深夜。
车历辘牵金井:指古代的计时器,车历上的铜球滚动发出声响,牵引金井的铜链转动,表示时间的流逝。
唤起两眸清炯炯:指唤醒后双眼清澈明亮。
泪花落枕红棉冷:形容枕头上的红棉花被泪水打湿,感觉冰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形容手握在一起,感觉像是霜风吹拂着鬓发。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形容离别时的心情,不舍得离开,听到的话语也让人感到悲伤。
楼上阑干横斗柄:指楼上的横梁上悬挂着斗柄,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露寒人远难相应:指夜晚的露水很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交流变得困难。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句解:
《月皎惊乌栖不定》的句解
周邦彦曾有一首词,他善于翻新创造,其创作技巧出奇制胜。其中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与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样,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中常见的乌鹊明月景象。在此场景下,一个空无一物、阒静的夜晚,唯有一轮银白色的明亮月亮高悬天空。这轮明月光芒四射,如此耀眼,以至于枝头上的乌鸦在惊醒的状态下,飞跃不定,难以安定。
“轣辘”指的是辘轳,而“金井”则是指用黄铜装饰的井,通常只有在富裕人家才能看到这种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它来计时。更漏将尽,意指夜晚即将结束。诗中提到的“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唤起”一句,则表现了一个女子被唤醒的情景。她的明亮眼睛充满炯炯光彩,流下“泪花”,湿透了枕头,这暗示她在梦中哭泣。而那“红棉冷唤起”则暗示她因为感到冷而被吵醒。至于唤醒她的原因,则是因为惊醒的乌鸦。
句解详情»
赏析:
《早行》是元代著名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首咏离情的词。这首词以秋季晨风中行者离家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为主题,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绘了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进程。整篇词没有感情的直抒,而是通过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表现了离情的深刻性。
在词中,作者通过描写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等画面,表现了深夜到将晓之间的时间进程,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同时描写女方的悲伤,更加突出了离情的深刻性。词中的“唤起”两句,则转写女方的悲伤。这种情感转换,让全篇的情感更加饱满而流畅。
此外,词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演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两眸清炯炯”这句,表现出女子的眼神炯炯有神,不似睡足后的精神状态,更加强化了悲伤情感的表现。
总之,《早行》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离情,但通过画面的描绘、情感的转换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离情的深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且写作技巧巧妙,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读体验。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月光皎洁 (jiǎo jié): 指月光明亮、清晰。
乌鸦 (wū yā):哺乳纲,鸟纲,燕雀目,鸦科的鸟。乌黑色,体形较大,善长飞行,常见于城市、农村或森林、草原等地方。
更漏 (gēng lòu):指古代计时仪器,借助沙子或水滴的落下来计算时间的长短。又指用以计时的钟表。
轳辘 (lù luo):一种拉水的绳轮,是汲水用具之一。利用人力拉动而转动起来,从而带动吊桶或提桶汲水。
神情 (shén qíng):指人的情绪状态、表情。
泪水 (lèi shuǐ):眼泪的水分,是由于情绪激动引起的一种体液分泌。
明亮 (míng liàng):形容光线充足、清晰。
庭院 (tíng yuàn):指大院子,多用于住宅建筑物。
霜风 (shuāng fēng):秋天时的气候现象。指寒冷的风,使草木叶片上呈霜状的风。
离别 (lí bié):分别、告别。
告别 (gào bié):辞别、分手。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北斗星 (běi dǒu xīng):即大熊星座的α、β、γ、δ、ε、ζ、η七颗恒星。神话中被称为 “担水星”,是导航上重要的参照物。
天色渐明 (jiàn míng):指天色渐渐亮起来。
鸡叫 (jī jiào):指鸡鸣叫的声音。
催人分别 (cuī rén fēn bié):催促离别,让人不舍。
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邦彦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官职,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