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声齐·砧面莹》拼音译文赏析

  • chǔ
    shēng
    ·
    zhēn
    miàn
    yíng
  • [
    sòng
    ]
    zhù
  • zhēn
    miàn
    yíng
    chǔ
    shēng
    dǎo
    jiù
    zhēng
    leì
    dào
    guān
    yìng
    wàn
    shù
    rén
    yóu
    zài
    guān
    西

原文: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砧板晶莹剔透,杵声齐鸣响亮。捣打征衣泪涟漪,墨题寄往玉关远。玉关千里应收到,戍卒仍在西边守。
注释:
砧面:砧板的表面,用于捶打衣物。

莹:光亮。

杵声:杵子敲打砧板时发出的声音。

齐:齐声,指声音一致。

征衣:指征战时穿的衣服。

泪墨题:用泪水和墨水写下的诗句。

寄到玉关:寄送到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境的重要关隘。

应万里:应该是指距离很远,万里之遥。

戍人:边防守卫的士兵。

玉关西:指玉门关的西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段诗句通过从怨女和征夫的角度来营造悲剧氛围,表现了封建兵役制下外有征夫,内有怨女的悲惨现实。本词从捣练制衣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捣练工具的描写,展现了怨女的艰辛家务劳动,以及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词用情绪真挚、意境优美而传神地反映了军嫂的辛酸与苦痛。 词人巧妙地将“砧面莹”和“杵声齐”这两句文字间蕴含的丰富意蕴,与承接下来的“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相得益彰。在表达上述内容的同时,还能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注家庭和情感的主题。 词末两句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戍人的苦难和离别之痛。简洁的语言却透露出深切的感情。特别是那“玉关”的三字,仿佛在眼前生动呈现出无尽的苍茫戍地、漫长归期和无法预知的命运,令人为之动容。 总之,本词情感真挚,意境深刻,并通过刻画怨女和征夫的角度来揭示封建兵役制下的悲剧。读者在细品之余,不仅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以及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探讨北宋戍边军民的生活状况。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孱弱的王朝之一,其边疆地带不断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导致戍卒远离家乡和亲人,长期在苦寒的条件下戍守卫边。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战争和死亡的威胁,更是朝廷对他们的无视和忽略。在这个背景下,亲人牵肠挂肚的思念成为极为正常且普遍的现象。 贺铸在他的《部兵之狄丘道中怀寄鼓城社友》诗中曾描述了他目睹的惨状,这也反映了当时戍卒的生活状态。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许多文学家开始创作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其中,刘克庄的《军中乐》以及捣练子的五首词就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捣练子是一组由被征募到戍卒的妻子所唱的民间曲谣,它题材深刻、意味深长,表达了戍卒家属对亲人离去、想念和期盼的感情。 《杵声齐》是捣练子组词中的第三首,词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女子在夜里等待着未归的丈夫,心中满是思念之情。这五首词的题目顺序很有层次,贯穿了从初出征到渐行渐远的舍泪之路,反映了北宋边疆戍卒离乡离亲的艰辛历程。 总之,捣练子中的五首词虽然只是少数民族戍边军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却直观、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境遇和感情体验,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捣衣石:一种用于捣衣服的工具,形状像擀面杖,用于敲打布匹。 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因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捣衣石的表面已经很光滑了,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相互协调,很整齐。 附就家信:搭配佳音 涕泣连连:不停地流泪。 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信件已经寄到了玉门关,但这个地方距离很远,而接收信件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即信件还没有到达接收人手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贺铸简介: 贺铸是宋朝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他是汉族人,出生于河南卫辉的卫州,是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娶妻也是宗室之女。贺铸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