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及注释:
淳熙丙申年到了日子,我经过了扬州。夜雪初停,荠麦茂盛。进入城中,四处荒凉,寒水清澈,夜幕渐渐降临,守城的角楼里传来悲鸣。我感慨万千,思考过去和现在,于是写下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是“黍离”的悲哀。
淮左有一个名叫都城,竹林美景,我解下马鞍稍作休息。走过十里春风,荠麦青青。自从胡马窥江而去,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仍然厌恶战争。渐渐黄昏,清悠的角笛吹响。城中空无一人。
杜郎很有才华,现在重回来,令人惊叹。虽然有豆蔻之才,青楼之梦,但难以表达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漾,冷月无声。想起桥边的红药,每年都开放,但为了谁而生呢?
注释:
淳熙丙申:指宋理宗淳熙年间的丙申年,即公元1186年。
维扬:指江苏省扬州市。
荠麦:一种野生植物,叶子像草,花白色,果实为黑色小球。
四顾萧条:四处看去,景象荒凉萧瑟。
寒水自碧:冰冷的水自然呈现出碧绿色。
戍角:指守城的军队吹响的号角。
予:指诗人李清照。
怀怆然:心中感慨万千,感到悲伤。
千岩老人:指唐代诗人李白。
黍离:李白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淮左名都:指扬州市。
解鞍:卸下马鞍。
荠麦青青:荠麦茂盛生长,呈现出青翠的色彩。
胡马:指北方的马匹。
废池乔木:指被废弃的池塘旁边的高大树木。
黄昏:傍晚时分。
清角:悲凉的号角声。
空城:城市空无一人,形容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
杜郎俊赏:指唐代诗人杜甫。
豆蔻:一种香料,常用于熬粥或煮饭。
青楼:古代的妓院。
二十四桥:指苏州市的一座著名景点——平江路上的二十四桥。
波心荡:水波荡漾。
红药:指牵牛花,又称千日红,花色鲜艳红丽。
年年知为谁生:不知道每年开花的红药是为了谁而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大话词人:
姜夔,这位号白石道人的南宋词人,在1155年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他一生未曾出仕,却留下了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词作。姜夔的时代正值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在战争和灾难的夹缝中,这位词人用心感知着人民的痛苦,也借助自身的才华抒发着内心的苦闷。
姜夔的词作,最为人所知的是其格律严密、空灵含蓄的特点。这些词作,大多流露出一种凄凉的心境。他的笔下,描绘了草木凋零、人事如梦的辛酸,表现了一个文人在动荡年代里的孤独和忧伤。在他的词里,常常隐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的惆怅。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词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优美,让人读后不禁心有感触,被他那击中心灵的词句所打动。
姜夔的生命历程虽不为尘世所知,但他的词作却透过时间长河传承至今。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表达情感、展现才华的佳话。或许,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也需要像他这样的词人,用心观察世间疾苦,以文化之力凝聚人民心灵的力量。
大话词人详情»
赏析一:
《扬州慢》是姜夔以个人感悟为主题的一首词,但在这首词中,他罕见地表达了对家国的哀思和对时局的忧虑。词中分为上下两阙,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昔日荠麦的繁盛兴盛景象和现时废池乔木的凋敝悲惨景象,营造出深刻的战争带来灾难的氛围。
在词的上阙中,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描述了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时所见到的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以及杜牧留下的赞美扬州城美景的诗句。然而,自金人入侵后,扬州城遭受烧杀掳掠,变成了废池乔木。词人通过对繁荣和凋敝的鲜明对比,极具表现力地展示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下阙中,词人更加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感叹:“涟漪阁里竹如梦,何处忘机杼声?”表达了自己因战乱而失去安居乐业的悲愤和追忆。通过对竹西亭、涟漪阁等扬州的地名的描绘,姜夔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扬州城的前景紧密联系起来,深刻表现了当时异乎寻常的局势和自己游历江南的遭遇。
总的来说,这首词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一首哀思家国、忧虑时局的佳作。姜夔的用心之处在于他从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对古今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悲愤之情融入到对战争所带来灾难的描写之中,使得这首词更加具有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名篇,它充分展现了词人的才华和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而写作的原因则在于姜夔路过扬州,看到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他在感叹今日的荒凉的同时,也在铭记着昔日的繁华,表达了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姜夔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黍离之悲”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意象源自《诗经·五风·黍离》,描写了周平王东迁离故园后,悼念家乡禾黍的悲痛之情。同样地,在姜夔的《扬州慢》中,他借助“黍离”一词,抒发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整首词笔墨含蓄、工整有致,将词人眼中的扬州旧貌与今貌相互映照,更显得深沉动人。
此外,《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遣词用意独特,富有意境和诗意。它不仅形容了扬州春天的美丽,也表现出姜夔情感上的激动和思绪万千。整首词通过对扬州的形容,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唤起了读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总的来说,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佳作,它凭借优美的词藻和卓越的情感表达,将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相互对比,呈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读完这首词,人们仿佛能够看到那个曾经繁华的扬州,也能感受到词人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赏析二详情»
赏析四:
《姜夔游扬州》是一首描写扬州繁华与沦陷的诗篇。姜夔在小序中提到:“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反映了他对扬州昔日繁华和今日颓败的强烈感受。诗中运用了历史与现实、景象与情感的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扬州的萧条和生动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考。
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这个城市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可是,自宋朝开始,扬州就多次遭受南北战争的破坏,特别是金兵不断进攻,导致城市凋敝,戍角悲吟,成为《姜夔游扬州》的写作背景。
从诗中可以看出,姜夔通过观察城市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深入展示了城市与人民深深的痛苦。诗中的“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就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作者直接用到“戍角悲吟”这段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与人民困境的同情,以及对战争带来的浩劫的强烈反感。
整首诗的氛围、情感通过诗人的笔触、词藻和比喻等手法得到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最后,姜夔在小序中揭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以《诗经·黍离》为比较对象,将扬州的废墟与《黍离》所反映的情感相比较,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他的格调和思考。
总之,《姜夔游扬州》是一首非常有思想深度和历史传承的诗篇,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扬州颓败的感动,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文化名城遭受战乱带来的恶果,对于理解历史和当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赏析四详情»
评解:
姜夔的《过扬州》,是他自己创作的词曲中最早的一首,共分为纪行和志感两个部分。在此词中,他运用了杜牧的名句“春风十里”,将其置于岁末来写时而非春季,使人们联想到了古代扬州的盛况。同时,他也引用了杜牧的其他诗作,以此来描写扬州当时的情况。
下片则以杜诗为背景,将昔日扬州与战后的衰败作比较,抒发了作者的哀感和心情。姜夔当时年仅22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可是他却深受伤离念乱之感的淹没。这种以艳语写哀情的风格,恰恰是此词的一个特点。
有人认为,姜夔着眼于表现自己的感情而引用了杜牧的名句,并且涉及到了其他诗作,这种行为不免令人责怪。但事实上,他写这首词并不是为了追慕杜牧的冶游生活,而是痛感当时扬州的衰败和历经战火后的不幸,因此应当理解和宽容。
综上所述,《过扬州》一词以朴素的笔触表现了作者对于扬州兴衰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因其哀怨的情感和优美的艳辞而博得了读者的赞誉。
评解详情»
题解:
《扬州慢》是姜夔所作的一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当时年仅二十多岁,他在经历了金朝完颜亮南侵时的混乱和沉痛后,在路途中对扬州的缓慢节奏和生活方式有了深切的感受,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词中通过对扬州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状态、乡土气息及人民风情的热爱。比如,词里的“琴声幽”、“花底滑”、“绿水青山处处藏”等形象描绘,都将江南的湖光山色、丰富的水乡文化以及悠闲自得的生活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生活的描摹,也充分表现出了一种怡然自得、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
此外,这首词在之后的明清时期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广泛的传颂,被誉为“江南第一词”。这首词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对江南文化的一种钟爱和表达,更是对人生美好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题解详情»
赏析三:
本文主要介绍了姜夔这位词人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特点,以及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反思。姜夔以游士终老,但是他的作品中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而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他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曾身历高、孝、光、宁四朝,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他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可以看到,姜夔对于时事的关注和反思并不少。在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就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写下了《浣溪沙·过扬州》,抒写黍离之悲。在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一句虚实结合,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是辞章之至。”
总的来说,姜夔词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特点独具特色,对于时事的关注和反思也让他的作品更加深刻。
赏析三详情»
煮酒论诗词:
,但时光已经让它失去了往日的灿烂,冷月无声也许暗示着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和繁华。红药作为一种常见的花卉,姜夔借以寄托了对于扬州的思念之情,“年年知为谁生”,感叹着生命之脆弱,也表达出了对于故国家园的眷恋之情。
“一段风光谁系?浓烟袅袅,瘴雨如麻。东风惨澹凄凉度,汀洲片片,远岫蒙蒙,一声吹竹,令人断肠。”姜夔这句“一段风光谁系?”,是对于扬州曾经繁华的质问,也是对于当时战乱的无奈之感。浓烟之下,瘴雨之中,姜夔感叹着古人的功业、先烈的牺牲,以及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奈。东风凄凉,汀洲遥远,远岫蒙蒙,都化作了词中的景象,情感深刻而真挚。
最后一句“淮南功业,说不尽、道不完、黄粱美梦空想”,用尽了最后一点心力,表达对于扬州的知遇之恩和对于金军侵略的不屈,又表现出了对于困境的无奈和悲凉。
总之,姜夔以他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一篇扬州词,展现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于乱世的无奈和苦楚。在众多“煮酒论诗词”中,这首词显得格外真挚和深刻,颇具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堪称经典之作。
煮酒论诗词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唐宋词作于1176年,时作者姜夔年仅二十余岁。此前60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由于他的暴虐和统治不当,他的臣下终于终结了他在瓜州的统治。姜夔则在淳熙三年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回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他悲叹今天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这篇唐宋词的背景反映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绍兴三十一年的南宋,金主完颜亮南侵,导致江淮军败,中外震惊。引起了深刻的历史反思,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姜夔在路过扬州时,所见所闻促使他写出这篇唐宋词,以表达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同时,此篇唐宋词也展现了作者姜夔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感性领悟能力。这篇唐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物是人非”的意境,也展现了历史事件对于人们情感抒发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姜夔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他曾多次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他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但由于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被誉为“南宋四大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