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拼音译文赏析

  • meǐ
    rén
    ·
    chūn
    huā
    qiū
    yuè
    shí
    liǎo
  • [
    dài
    ]
  • chūn
    huā
    qiū
    yuè
    shí
    liǎo
    wǎng
    shì
    zhī
    duō
    shào
    xiǎo
    lóu
    zuó
    yòu
    dōng
    fēng
    guó
    kān
    huí
    shǒu
    yuè
    míng
    zhōng
  • diāo
    lán
    yìng
    yóu
    zài
    zhī
    shì
    zhū
    yán
    gǎi
    wèn
    jūn
    néng
    yǒu
    duō
    chóu
    qià
    jiāng
    chū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
    diāo
    <
    s
    t
    r
    o
    n
    g
    >
    lán
    <
    /
    s
    t
    r
    o
    n
    g
    >
    tōng
    lán
    )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通:阑)


相关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春天的花儿和秋天的月亮何时才会结束?过去的事情知道的有多少。小楼昨晚又有东风吹来,故国的景象在月光下看起来令人不忍回首。雕刻的栏杆和用玉石砌成的墙应该还在,只是那朱红色的面容已经改变了。问你,有多少忧愁?就像一条江流向东,永不停歇。
注释:
春花秋月何时了?——句中的“春花秋月”是指美好的时光,暗示时间的流逝。

往事知多少。——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

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指的是楼阁,这里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地方。 “东风”是指春天的风,暗示春天已经到来。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指的是故乡,作者因为离开故乡而感到悲伤,无法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是指精美的建筑物,暗示故乡的美好。

只是朱颜改。——“朱颜”指的是美丽的容颜,暗示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容颜也会随之改变。

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在问读者是否也有同样的愁苦。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是指流水,暗示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诗人故事
在南唐,有一位著名的皇帝 他的文才与歌艺,皆出色无比 他就是李煜,一代词人 他的《虞美人》被誉为经典 李煜的死,历史上争议颇多 宋太宗鸩杀他?还是病逝了? 历史书记载不同,说法各异 但在《默记》中,故事被揭示 有一天,太宗询问徐铉 是否见过李煜,他的郡公大人 徐铉吓得直冒汗,不敢私下相见 但还是去了,心中不安的颤栗 面对徐铉,李煜泪眼婆娑 昔日杀了潘佑、李平,真是糊涂 徐铉回宫复命,太宗追问 李煜的话,让他如何回答? 徐铉实话实说,太宗听后愁容满面 他决定铲除李煜,因为他惊觉 对故国的念想,李煜心里藏着 于是鸩杀了李煜,这个文学巨匠 《虞美人》成了李煜的代表之作 唱着歌词,哭泣的人们泪如雨下 这位词人,他的一生是多么悲凉 但他的作品,铭刻在后人心中久长。 诗人故事详情»


鉴赏
流转不停,而自己的命运却已经无法改变。小楼被春风拂动,故国已经不可回首,这一切都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尽伤痛和无奈。 此词中涉及到的“虞美人”,是一个传说中的名门闺秀,温柔妩媚,有如仙女下凡。以“虞美人”为题,更体现了李后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未能达成心愿的遗憾。而这首词也成了他心灵墓志铭的代表之作。通过“虞美人”这个象征性人物的描述,李后主将自己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具有杰出的艺术价值,更是展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断肠殒命的悲壮形象。它揭示了李后主自己的失误和错失机会所引发的悔恨和内心无尽的痛苦。因此,这首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李煜被誉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自己国家的兴衰,亲身体验了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出生在江苏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961年,李煜在金陵即位,成为南唐的皇帝。在位期间,李煜勤政爱民,积极发展经济,开展文化教育事业,提倡诗歌音乐等艺术文化。他还亲自撰写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被誉为“南唐诗文之最”。 然而,李煜的帝位继承已经与宋正朔脱节,南唐已经处于弱势状态,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博弈,李煜不得不向北方的宋朝屈服,南唐灭亡,李煜被迫流亡,定居在越城(今湖州)。不久之后,他被宋太宗赐予“坐不安席”的封号,以示惩戒。 在流亡期间,李煜写下了他的绝笔之作《虞美人》。这首词表现了李煜对家国沦陷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成为了南唐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也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李煜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流亡的命运,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博得了宋太宗的怒火,被赋予毒酒,最终离世。尽管李煜的一生充满曲折和悲剧,但他的词作品却成为了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章讲述了李煜这位“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在亡国的背景下成为千古词坛中的“南面王”,他的代表作《虞美人》从侧面反映了故国之思。诗中,“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但一切都已经消失。词人抱怨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并自问“往事知多少。”,表达了深深的忧愁和失落。词人在叹息故国不堪回首时,小楼昨夜又东风,也引起了不胜凄楚的嗟叹。整篇词篇写尽了词人内心的悲苦和对故国的眷恋,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花秋月”之美,再次凸显了李煜的文学天赋,也让人们感受到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虽然李煜以“南面王”而闻名于世,但正是因为亡国的遭遇,才让他成为了永恒的文学巨匠。文章的结尾也充满了追忆和感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煜对故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赏析二详情»


参考教案
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欣赏李煜的词作。 2. 通过阅读李煜的词作,理解词的韵律、表达技巧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及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谈论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引出唐宋词的繁荣和李煜的成就。 2. 介绍李煜的背景和词作,引发学生对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30分钟) 1. 以李煜的《浪淘沙·北岛》为例,讲解词的韵律和表达技巧,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 2. 通过对词作的语言、意境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如生命的短暂、离别的悲痛、爱情的坚贞等。 3. 通过词作的欣赏和解读,加深学生对李煜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韵味。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读词作,并分析其韵律和表达技巧。 2. 让学生根据词作的意境和人文精神,自行创作一首词,并与同学分享。 四、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强调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欣赏应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对词的表达技巧和内在精神的理解能力。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更多李煜的词作并写出读后感。 参考教案详情»


赏析四
切又超越了生死境界,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度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所赏析的诗歌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煜创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曲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与自然永恒两个极端矛盾的情感思考,通过对比来表达了对亡国后,生命所失落的一种悲哀心态。 在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有着显著的反问句式,提醒并引导读者去审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从而深层次地思考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的难题。同时,作者不断地运用富有意境的清丽词句来描述自然风光和人生变迁,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变幻和生命无常的巨大反差。 整篇文章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超,通过对比手法、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解析也非常透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词曲的深刻寓意。 总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曲是一首富有哲思和百转千回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时间等多元素的运用,将人们引导到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之中。而本文所展开的赏析也表现出作者的深刻洞察力和广泛知识结构,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这首诗歌的同时,也带给了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赏析四详情»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在被俘到汴京之后所作,名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从词名可以看出,这首词以“春花秋月”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美好的怀念和亡国之痛的感慨。 在词的开头,作者就表达了自己看到春花秋月会想起往事的心情,而这些往事已经让他不堪回首,因此他害怕看到春花秋月。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描述了金陵的景象,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他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苦,描绘出愁苦是如此多、如此深切,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并不仅仅是对个人愁苦的描绘,还包含了对所有具有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的概括性表达。词中的“以血书”,则更是表现出了作者用心写作的决心和力度。 最后,这首词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评价。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词“以血书者”,宋代的王绖也曾将其与后来的《燕山亭》相提并论。可以看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蕴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值得我们深入欣赏和品味。 赏析三详情»


简析
是因为其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作者的愁思娓娓道来,深入人心。此词以问答结构展开,从问天、问人到自问,通过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表达出作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尽管作者所眷恋的往事与宫闱秘事有关,但他对于春花秋月却不是美好的渴望,而是殷切的企盼它早日过去。小楼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勾起了作者的嗟叹。这些描写跌衬出作者的囚居异邦之愁,将他描述成由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整篇词文以水喻愁,最后一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地表达出来。可以说,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成为了李煜的绝命词。 简析详情»


赏析一
是因为他在表达感伤的同时,更多地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离情别绪”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备受推崇。此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的一位皇帝,他执政时期雍容华贵,却也深陷于宫闱之中,被毒死后留下了许多悲恸的诗词。这首《长亭送别》就是他在被流放异乡后,铭刻于心的离别之作。 词开头以问天、问人方式,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他叹息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生命和时间如此匆匆,而故国却依旧还在往昔的模样。然而,他的心境却与往昔大不相同。小楼、春风虽然已是常物,却也勾起了他渐行渐远的情感。整篇词通过采用反复的问答方式,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扭曲和无助,引人深思、感慨无穷。 在《长亭送别》中,李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用“春花秋月”美景来代表着人生中美好的时光,而“东风”则是传递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但是,在这首词里,“春花秋月”与“东风”都成了词人心头的惆怅和痛楚。他曾经在国内欣赏过的那些美景,现在已经成了离别的祭品,让他深感遗憾和痛苦。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这首词激荡着无尽的离愁别绪,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总之,《长亭送别》作为唐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作者李煜的才华和情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离情别绪”的主题。通过此词,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也有思故乡、念旧日的心境,这种深情和精神升华,确实让人感动和敬佩。 赏析一详情»


李煜简介: 李煜,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在位961年-975年,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