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及注释: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经历了艰难困苦,一旦起事便如星星点缀着四周荒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风吹落花飘舞,身世浮沉,像浮萍一样被雨水打散。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滩头惶恐地说着惶恐之事,在茫茫大海中叹息着孤独之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能逃脱死亡?只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亮历史长河。
注释:
辛苦遭逢:艰难困苦的遭遇
干戈寥落:战争结束,兵器散落
四周星:星星点点,形容战后的荒凉景象
山河破碎:山河破败,形容战争的破坏力
风飘絮:风吹落下的树叶、花瓣等
身世浮沉:人生的起伏变化
雨打萍:雨水打散的浮萍,形容人生的无常
惶恐滩头:在海滩上惊恐不安
零丁洋里:孤独漂泊在海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亡
留取丹心照汗青:保持坚定的信念,留下美好的回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四: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表现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的诗篇。这首诗描绘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时被俘途经零汀洋的经历。诗中“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表达了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说明国家已经迫近灭亡的边缘。同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用形象的比喻展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已难以挽回。
在诗的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成为了千古名句。诗人表现出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将自己的忠诚和正气永载史册。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的诗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天祥那种至死不渝的精神和高尚情操,也可以看到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鉴赏四详情»
主旨:
文天祥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自身遭遇的沉痛悲凉之情,但他并没有沉溺在苦恼中。相反地,他在诗歌的结尾处提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口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话表达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毅勇毅的生死观,彰显出他舍生取义的决心和信念。这首诗主旨在于弘扬爱国主义,呼吁人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气势投身国家建设中。
主旨详情»
创作背景:
文天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坚持忠于国家和民族,反抗内外敌人的侵略,从未低头屈服过。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遭到押送到船上的惨痛经历。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民族的苦难,也对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进行了反思和坚定。
次年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就在此时作了一首著名的诗篇。这首诗篇名为《过零丁洋》。从诗篇内容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信仰和追求的坚定和不屈。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决心。这些都成为了后来被广泛传颂的经典诗句,被后人称为"过零丁洋,人生何处不相逢"。
在被押解至崖山的过程中,文天祥又受到了张弘范的威胁和逼迫。他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然而,文天祥毫不畏惧,毅然决定出示自己的诗篇以明志,坚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压迫和侵略。这次事件成为文天祥爱国和不屈精神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人树立起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因此,《过零丁洋》这首诗篇成为了文天祥艰辛经历和不屈信念的重要见证。这让我们更加铭记历史,珍爱当下,牢记民族情怀,永远跟随爱国先贤,矢志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二:
这篇文章是对文天祥的著名诗篇《正气歌》进行的鉴赏。这首写于元末明初的诗篇以其激昂的情感和深远的思想而被广泛传颂,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表。
诗篇开头回顾了诗人的身世,表达了他经历过磨难,熬过风雨的坚韧和勇气。接下来,诗人通过追述自己在战乱中度过的四年生涯,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了一起,展示了其忧愤国家民族灾难的决心。整个诗篇采用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的表达方式,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充满了浓郁的忧愤之情。
在后面的五六句中,诗人通过描述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次展示了其因国家覆灭和个人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最后,以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和坚定信仰,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展示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赞歌。
整个诗篇的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展现了文天祥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这首诗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
鉴赏二详情»
思想感情: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寓意着在生命中要保持一份坚定的信仰和忠诚,将其铭刻于历史的典籍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丹心”是指赤诚的心,一个人的“丹心”足以让其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勇气和精神。 “汗青”则是历史典籍,它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的命运沉浮。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历史名言更是表达了一种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都用他们的“丹心”捍卫着他们心中的信仰,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比如岳飞,他为了国家安危而孤军奋战,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至今仍被广泛传颂。“碧血丹心”就是形容这种为国而死的人所具有的忠诚和坚定。
文天祥也是这样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在零丁洋遇险时,仍不忘爱国之情,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这句话鼓舞了他自己,也鼓舞了所有的爱国者。他的这份忠诚和爱国情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了永久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继承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丹心”,用行动为祖国争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思想感情详情»
鉴赏三:
这篇文章是对文学作品《滕王阁序》的鉴赏。这篇文章以较为悲壮的笔调,描述了文天祥在生死关头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内心感受。
首先,作者通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苟且偷生者和投降派的愤慨和谴责。其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喻国家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哀怨之情。此外,这篇文章还表现了作者的斗争与坎坷,以及他面临九死一生般的险境时内心的挣扎和恐惧。
整篇文章铺陈详尽,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动人。阅读完后,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形势和人物内心的变化,感受到作者的悲壮与坚韧,从而更好地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鉴赏三详情»
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正月海上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歌,它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七百年的时间了。这首诗描写了文天祥的身世命运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表现出了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而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更是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之一。
《过零丁洋》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从中国本土到南洋和海外各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这首诗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戏剧演出和歌曲传唱中,激励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抗日志士都借助《过零丁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例如,在《抗战十周年》纪念版的《解放军报》上,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梅雨落尽清溪深,记全军抗战先驱——文天祥》的文章,以纪念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除此之外,许多文学作品也受到了《过零丁洋》的启发,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与“留取丹心照汗青”并不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此启发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总之,《过零丁洋》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激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启迪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的节操和文学创作的挚情文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详情»
鉴赏一: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文天祥及其所代表的忠诚精神的赞赏。文章首先解释了文天祥的背景和历史时期的背景,强调了他作为一名士人的责任和他为国家奋斗的决心。作者认为在唐宋时期,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必须入仕,而能通过科举考选则必须读经。因此,作者引用文天祥留下来的话来表达他对这两件事情的重视,这两件事情也在他的诗中密切联系。随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的政治背景,描述了当时山河破碎的局面,强调了个人和国家命运的不幸。文章最后对文天祥的忠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整篇文章以赞美文天祥的忠诚精神为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天祥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语言简练。同时,作者还引用了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可以说,作者的鉴赏精准地捕捉到了文天祥精神内核,深入分析了其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了自己对于文学鉴赏的深刻见解。
鉴赏一详情»
煮酒论诗词:
国的决心,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之心。
煮酒论诗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疾风呼啸,波涛汹涌。作者面对着险恶的局势,心中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但是他并不愿被环境所压制。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点,诗人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前四句扣住当时的局势,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后两句则表现出作者的坚定和决心,提醒后人要有赤子之心,为国家和民族献身。这首诗词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比较,表达了文天祥的家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
煮酒论诗词详情»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未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的著作描述了抗元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南宋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被誉为“南宋第一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