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译文及注释: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照着江水叠起的波浪,载着画舫行驶在清冰之上;等待月亮升起,举起酒杯,呼唤着芳香的酒壶在绿色的水中漂浮。拜谒华丽的星星坠落在桌上,约定明亮的月亮在浮槎上漂荡。风雨充满了城市,幸运的是重阳节又近了;江山如画,还可以重温过去在赤壁游玩的时光。用枯草和秸秆来表达感激之情,传承下去,永不断绝。
注释:
照江叠节:指在江边叠石成节,形成景观。
载画舫之清冰:指载着画舫的船在清澈的江水上行驶,江水上漂浮着冰块。
待月举杯:指等待月亮升起,举起酒杯。
呼芳樽于绿净:指在清幽的环境中呼唤着芳香的酒杯。
拜华星之坠几:指拜祭华星(即牛郎星)的神坛上放置的物品。
约明月之浮槎:指约定在明月下乘坐浮槎(小船)游玩。
风雨满城:指城市中风雨交加的景象。
何幸两重阳之近:指何其幸运,能够在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相聚。
江山如画:指江山美景如同画卷一般。
尚从前赤壁之游:指仍然怀念过去在赤壁游玩的美好时光。
槁秸申酬:指用干枯的秸秆来表示感激之情。
轮嗣布:指传承下来的布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宋末著名文学家文天祥回复董提举邀请参加中秋宴会的一封书函。从标题上看,董提举邀请文天祥参加中秋宴会,而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文天祥对此邀请欣然应允,并表达了游赏的兴致。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封回信,更是一篇展现宋代文人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的精彩作品。
文天祥的这篇回信使用了骈偶行文的方式,通过多个掌故和情境来表现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比如他提到“浮云千里,洛水万重”,“忽闻海棠已三五”。这样的掌故,展现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诗意联想,同时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文天祥用简短明了、中肯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定和感受,让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性格。
除了表现个人情感,这篇文章还展现了当时文人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比如文天祥用“月明如水,清辉如昼”来形容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赞美。他还提到「露气浓烈,月影分明,到处可闻石榴花香」,这一描写不仅表现了当时的风俗特色,还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精神。
总之,这封回信通过骈偶行文的方式、多个情境和掌故以及简短明了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文天祥的个性和文化修养,同时展现了当时文人过中秋的风俗习惯。这样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赏析详情»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未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的著作描述了抗元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南宋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被誉为“南宋第一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