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拼音译文赏析

  • zǒu
    chuān
    xíng
    fèng
    sòng
    chū
    shī
    西
    zhēng
    /
    zǒu
    chuān
    xíng
    fèng
    sòng
    fēng
    chū
    shī
    西
    zhēng
  • [
    táng
    ]
    cén
    cān
  • jūn
    jiàn
    zǒu
    chuān
    xíng
    xuě
    hǎi
    biān
    píng
    shā
    mǎng
    mǎng
    huáng
    tiān
  • tái
    jiǔ
    yuè
    fēng
    hǒu
    chuān
    suì
    shí
    dǒu
    suí
    fēng
    mǎn
    shí
    luàn
    zǒu
  • xiōng
    cǎo
    huáng
    zhèng
    feí
    jīn
    shān
    西
    jiàn
    yān
    chén
    feī
    hàn
    jiā
    jiāng
    西
    chū
    shī
  • jiāng
    jūn
    jīn
    jiǎ
    tuō
    bàn
    jūn
    xíng
    xiāng
    fēng
    tóu
    dāo
    miàn
  • máo
    dài
    xuě
    hàn
    zhēng
    huā
    lián
    qián
    xuàn
    zuò
    bīng
    zhōng
    cǎo
    yàn
    shuǐ
    níng
  • wén
    zhī
    yìng
    dǎn
    shè
    liào
    zhī
    duǎn
    bīng
    gǎn
    jiē
    chē
    shī
    西
    mén
    zhù
    xiàn
    jié

原文: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相关标签:送别唐诗三百首写人

译文及注释
你看那走马经过雪海边,平沙荒凉黄色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咆哮,一条河流碎石如斗,随风吹起石头乱滚。
匈奴草黄马肥壮,金山西边看到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征。
将军身披金甲夜不脱,半夜军队行进戈相击,风头像刀面一样锋利。
马毛上带着雪汗气蒸腾,五花连钱旋转成冰,帐中的草檄笔水凝结。
敌骑听到这消息胆战心惊,料想短兵器不敢接近,车队在西门献捷。
注释:
走马川行:指行军途中,马蹄声如行走于川上。

雪海边:指雪花飘落如海,形容大雪纷飞的景象。

平沙莽莽:指平坦的沙地一望无际,荒凉寂寞。

黄入天:指黄色的沙土遮天蔽日,形容沙漠的广袤。

轮台:古代边塞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今新疆库车县。

九月风夜吼:指九月时节,风势猛烈,夜晚呼啸不止。

一川碎石大如斗:指风势强烈,将河床上的石头刮得像斗一样大小。

随风满地石乱走:指石头被风吹得到处乱滚。

匈奴草黄马正肥:指匈奴人的草原上草枯马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

金山:指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因为当地有金矿而得名。

西见烟尘飞:指汉军西征的队伍浩浩荡荡,烟尘滚滚。

汉家大将西出师:指汉朝派出大将率领军队西征匈奴。

将军金甲夜不脱:指将军穿着金甲,夜晚也不脱下。

半夜军行戈相拨:指半夜时分,军队行进时,戈矛相碰,声音震耳欲聋。

风头如刀面如割:指风势猛烈,刮得像刀子一样锋利。

马毛带雪汗气蒸:指马匹奔跑时,身上的毛发上沾满了雪,汗水蒸发。

五花连钱旋作冰:指马匹口鼻处的五花连钱,因为寒冷而结成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指军营中的草书檄文和砚水都因为严寒而凝固。

虏骑闻之应胆慑:指匈奴骑兵听到汉军的威武之势,感到胆寒。

料知短兵不敢接:指匈奴人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汉军抗衡,不敢轻易出击。

车师西门伫献捷:指车师国的使者在西门等候,准备向汉军献上捷报。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奇妙的意象和语言著称,尤其是边塞诗歌中更是充满了奇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壮丽的场景和豪迈的情感为主线,展现出边塞风光和将士的英勇,诗歌散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息。 在这首诗中,岑参通过反衬手法,将边地特征的景物描写得艰险卓绝,进而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英勇精神。诗歌开篇就着重描写征途中的自然环境,通过“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和“雪海边”等景色,生动描述了茫茫戈壁沙漠中狂风暴雨、黄沙飞扬的情景,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 紧接着,诗人以“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句子转入夜晚,写出了狂风呼啸的场景。在这里,岑参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通过“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狂风呼啸时所带来的威力,使人仿佛可以听到风声呼啸的声音。 此外,在诗歌的结尾部分,岑参将目光投向战士的身上,表达出对将士英勇无畏、敢于拼搏的赞美之情。通过“戍楼西见陇头路,野鸟无脚飞熊熊”等描写,生动刻画了将士们跋山涉水、奔波冒险的场景,表现出了边塞军民的坚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坚实基石。 总的来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气势恢宏、意境高远的边塞诗歌,从自然环境到人物形象,再到情感表达,每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岑参独具匠心的艺术才华。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据了解,岑参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一职。公元754年或755年,当时封常清多次出兵征战,岑参亲身经历了征战的艰苦和胜利的喜悦,深有感触。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当时局势和出征士兵的祝福和关爱。 这首诗作为送行诗,是为了送别远行的封常清而创作的。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同为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作品,持续了数年的安史之乱让当时的唐玄宗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危机,而这首诗则是表达了岑参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切和挚爱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岑参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的关心,也可以看到唐代士人的风范和责任感。岑参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征战的描绘和对封常清的赞美,展示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忠诚精神,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反映唐代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liáo kuò)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xiōng nú)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chē shī)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 1. 走马川:指中国北方较为平坦的地区。 2. 雪海:指西北干旱地区的湖泊、盐碱地等处,因雨少而粘性差,风一吹就会飞扬,看上去像白色的海洋。 3. 茫茫无边的黄沙:黄沙指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沙粒,由于色彩呈黄色,因此被称为黄沙。这里所指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4. 轮台:古代居住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的部族,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 5.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在秦汉时期曾多次侵扰中国北方。 6. 金山: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的皮山县,这里生产的金子曾经给西汉提供过不少财富。 7. 转眼结成冰:形容对寒冷的极端反应,马上结冰,表示非常寒冷。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