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译文及注释:
隔户杨柳柔弱地摇曳着,像是十五岁的少女的腰身。
不知道是谁不顾及晨间的景象,狂风将最长的枝条吹断了。
注释:
隔户:隔着房屋的门窗。
杨柳:一种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
弱袅袅:柔弱婉约的样子。
恰似:正如,好像。
十五女儿:指年轻的少女。
腰:指腰部,也是形容女子的身材。
谓谁:问谁。
朝来:朝向这边走来。
不作意:不在意,不关心。
狂风:猛烈的风。
挽断:拉断,折断。
最长条:最长的一根枝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所作,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以描写草原上的景物和诗人的离别为主题,其中“垂杨”一节是叙述草原上的柳树景象。
诗中上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写的是草原上的物象,描绘了草原的季节变化、草木生长凋零之快速,富有自然韵味。下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不灭性,借草木之性抒发诗人的豁达情怀,充满人生哲理。
而在其中,作者通过对杨柳的写作,更是蕴含了深刻的寓意。诗中说:“何人不归去,带月荷锄而归。”诗人通过对杨柳的写作,表现出自己的难处:像杨柳般不能舒展身姿,被社会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杨柳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不能再乘风破浪,这也象征着诗人的行事不顺遂,难以得到重用。
此外,诗人所写的“带月荷锄而归”,更是表现了自己以官为民的情怀。尽管作者在朝廷未得到任何恩宠,却仍然心系国家百姓,希望借助官位为人民谋福利。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借镜,表达出了杜甫坚定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充满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
总的来说,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烙印,其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之一。
赏析详情»
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
细枝柔软,若十五少女腰
古人云,十五正当年
姿态婀娜,动人心弦
谁言少女清晨不自在
原来是狂风断了枝条缘
译文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