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于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兴亡千古繁华梦:指国家的兴衰和繁华的梦想,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眼倦天涯:诗人的眼睛已经疲倦了远方的风景,表达了对旅途的疲惫和对家的思念。
孔林乔木:孔林指孔子的家族墓地,乔木指高大的树木,表达了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敬仰。
吴宫蔓草:吴宫指吴国的宫殿,蔓草指爬满了墙壁的草,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岁月的感慨。
楚庙寒鸦:楚庙指楚国的祭祀场所,寒鸦指在庙宇周围飞翔的乌鸦,表达了对楚国历史的回忆和对时光的感叹。
数间茅舍:指简陋的房屋,表达了对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藏书万卷:指丰富的书籍,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珍视。
投老村家:指回到老家,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享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可久,在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中景象后,表达了自己在此处生活的自由、惬意和自得其乐的心境。
首先,作者描绘了山中一个小屋,只栽种着松柏。男松和女松分别站在远近位置,男松刚强有力,守卫塞戌边疆;而女松婉约动人,端茶递水,更是增添了这里的清新之感。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在这里人与树包括男女松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可以说,作者通过松树的描写,将自己融入到这个自然生态中,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
其次,作者强调了自由的价值。在山中,没有忙人也没有闲人,没有路也处处是路。这里的一切都属于自己,不需要任何权利和限制。在这里,可以随意餐风饮露,耕云种月,享受生命的自由和轻盈。
最后,作者探讨了人类精神的追求。他提出了诗歌和茶酒品味的观念。在这里,可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写诗,让花朵能够有花香,蝴蝶有蝶味,萤火虫有萤光,山鬼有鬼意,仙人有仙气。茶要独品,酒需共酌。人们可以以此寻找自我,在片刻间获得追求心灵宁静的满足。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然、精神追求的向往和探索。读完这篇文章,不难感受到作者张可久在山中的宁静和自由,这种生活方式或许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追求自我内心的和谐与平静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赏析详情»
赏析二:
《赏析二》:“千古江山”,这首小令,是张可久在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体味历史的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作者恬淡诗意的人生观。整首诗气势阔大,起首两句便展示了兴亡盛衰的虚幻。诗中的“千古”指思考千载,纵观古今;而“天涯”则表示视听万里,见多识广。作者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两个角度出发,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如同一场梦幻般转瞬即逝。
诗中的“诗眼”即是指诗人锐利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张可久一生足迹遍及江南各省,然而他最终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诗中的“倦”字包含了数年奔波劳碌之苦,以及落拓不遇之怨,更见证了世态炎凉之酸。这也是他经常会为此慨叹的原因:“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引自普天乐《秋怀》)张可久常为此愤激不平,感叹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所误。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宏大的胸怀抒发了对历史兴亡和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恬淡诗意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气势恢宏,情感真挚,让人们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同时,也不禁为张可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所动容。
赏析二详情»
注释:
好的,请问您需要整理补充注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注释详情»
张可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也有一说名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肖像(林晋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