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译文及注释: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黄金进入洪炉中,不厌其频繁熔炼,精华真正的金属,不留下一丝尘埃。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苏门答腊有忠诚的臣子,愿意放下山林诗歌的各种风格?
注释:
金:指金子。
洪炉:大火炉。
精真:指金子的纯净和真实。
那计:不计较。
纤尘:指微小的尘土。
苏门:指苏州。
忠臣:指苏州的忠臣吴梦祥。
肯放:愿意放。
坡诗:指苏轼的诗作。
百态新:指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于苏轼及其后学的诗歌进行的一个评价和赏析。文章首先介绍了苏轼这位文学巨匠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才华横溢,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开辟了一代文学风格。虽然苏轼的诗歌有一定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但是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其诗语言生动新颖、妙喻连珠;用典精当,自然流畅;对仗精工活泼,不落俗套,几乎无可挑剔。元好问对苏轼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苏轼的影响力很大,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围绕在其周围。然而,这四人都没有完全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秦观长于词,张、晁成就不大。而其他后学者则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最后,元好问在这首诗的后两句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总之,本篇文章对于苏轼及其后学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历程和发展趋势。
赏析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