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二十五》拼音译文赏析

  • lún
    shī
    sān
    shí
    shǒu
    ·
    èr
    shí
  • [
    jīn
    ]
    yuán
    hǎo
    wèn
  • luàn
    hòu
    xuán
    shī
    kàn
    huā
    shī
    zài
    zhī
    kān
    beī
  • liú
    láng
    shì
    rén
    jiān
    wǎng
    xiàng
    chūn
    fēng
    yuàn
    kuí

原文: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译文及注释
乱后玄都失去了原有的基础,看着花儿,写下的诗只能引起悲伤。刘郎也是凡人,徒然向着春风怨叹着兔子和向日葵。
注释:
乱后:指战乱之后。
玄都:指玄都观,古代道教的一处道观。
失故基:失去了原有的基础和根基。
看花诗:指写花的诗篇。
只堪悲:只能引起悲伤之情。
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人间客:指在人间旅行的人。
枉向春风怨兔葵:枉:徒然;春风:春天的风;怨:怨恨;兔葵:指兔子和向日葵,比喻徒然怨恨春天的美好。整句话意为:徒然怨恨春天的美好,刘禹锡也只是一个在人间旅行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是一首诗篇,通过描述人们在玄都观看桃花这一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贵族。他以千树桃花喻新贵们十年来因为投机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情况,以看花人喻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这些权贵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像在紫陌红尘中赶热闹看桃花一样,这是对权贵的讽刺和轻蔑。最后一句指出,这些权贵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这首诗中的讽刺和轻蔑异常锋利,所以被称为“语涉讥刺”或“语讥忿”。接下来的诗篇《再游玄都观》则是对前一首诗的续篇,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玄都观中桃花盛衰存亡的变化,但实际上仍在暗示着权贵们的挑战。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指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但是,这些权贵们已经“树倒猢狲散”,而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真是世事难料。诗人通过这些文字表现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这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在元好问的论诗中,他主张温柔敦厚,明确反对直露刻薄的怨刺。虽然《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两首诗所使用的手法与元好问的主张不符,但这并不影响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他用锋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朝廷的局面,以及人性的弱点,有助于后世的反思。 赏析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