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及注释:
楚国有人出售盾牌和长矛,自夸道:“我的盾牌坚固无比,任何物体都无法穿透。”又夸赞自己的长矛:“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物体都能贯穿。”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刺你的盾牌,会怎样?”这个人无法回答。因为不可穿透的盾牌和无所不能的长矛,无法共存于世。
注释:
注释:
1. 楚人:指古代楚国的人。
2. 鬻:出售。
3. 盾:古代战争中用来保护身体的防御武器。
4. 矛:古代战争中用来攻击敌人的武器。
5. 坚:强硬、坚固。
6. 物莫能陷:任何物体都无法穿透。
7. 利:锋利、有攻击力。
8. 于物无不陷:可以穿透任何物体。
9.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指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形成矛盾。
10. 不可同世而立:指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如果有一种武器可以穿透任何盾,那么就不存在不可穿透的盾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注】:这个故事叫做“盾与矛之争”,是中国古代思辨哲学中著名的悖论问题。它反映了矛盾事物的对立和统一规律。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汉字译文】:
- 楚国 (chǔ guó):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因都城在楚地而得名。
- 盾 (dùn):古代兵器之一,用来防御攻击。
- 矛 (máo):古代兵器之一,用来进行攻击。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非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汉族,韩国公子,出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