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拼音译文赏析

  • céng
    shā
    /
    céng
    pēng
  • [
    xiān
    qín
    ]
    hán
    feī
  • céng
    zhī
    zhī
    shì
    suí
    zhī
    ér
    yuē
    hái
    fǎn
    weí
    shā
    shì
    shì
    lái
    céng
    shā
    zhī
    zhǐ
    zhī
    yuē
    yīng
    ér
    ěr
    céng
    yuē
    yīng
    ér
    feī
    yīng
    ér
    feī
    yǒu
    zhì
    dài
    ér
    xué
    zhě
    tīng
    zhī
    jiào
    jīn
    zhī
    shì
    jiào
    ér
    xìn
    feī
    suǒ
    chéng
    jiào
    suì
    pēng
    (
    tōng
    )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子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女通:汝)



译文及注释
曾子的妻子去市场,他们的儿子跟着哭泣。曾子的母亲说:“你回来吧,别为了你杀猪。”妻子去市场,曾子想捕捉猪并杀死它。妻子阻止他说:“只是和孩子玩耍而已。”曾子说:“孩子不是在玩耍。孩子没有智慧,只是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的方式。”于是他烹煮了那只猪。
注释:
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去市场购物。
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儿子跟着妻子去市场,并哭泣。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子回来后,曾子想要杀猪。
特与婴儿戏耳:妻子解释说只是和孩子玩耍而已。
婴儿非与戏也:曾子认为孩子不是在玩耍。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曾子认为孩子虽然还没有智慧,但是要听从父母的教导。
听父母之教:孩子要听从父母的教导。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如果曾子欺骗孩子,那么就是在教孩子欺骗。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如果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样就无法教育孩子。
遂烹彘也:最终曾子还是杀了猪。


译文及注释详情»


寓意
这段内容的寓意是,不管是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方面,我们都应该注重言传身教,避免使用欺骗这种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像曾子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讲的话和做的事情不一致,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相反,我们如果能够言必信,行必果,就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能够影响别人跟随我们的行动和做事方式。 曾子的教育方式也告诉我们,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们做到某些事情,却自己没有做到,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认为我们是虚伪的。但如果我们能够践行自己所说的话,就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们,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我们的良好影响,培养诚实、守信、负责的品格。 寓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注释:曾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故事中提到的“猪”是指家畜之一,常见于农业社会中。)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注释:开玩笑是指开玩笑,调侃别人,使情绪轻松愉快的活动。)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注释:曾子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不能以儿童喜欢开玩笑的心态去欺骗孩子。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正确地引导孩子,就会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发展。)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曾子为了纠正自己妻子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孩子明白真相,决定将承诺兑现,做出煮猪给孩子吃的行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吾观“通假字”一说,实为汝等普及文字之功,倘若无此便,百姓识文断字,何以通达?然又应知,“通假字”非为纵容错用之物,乃欲切中实际之需,使文辞更加易懂。如其所示:“汝”通“你”,“返”通“反”,“适”通“适合”等,皆可以增进文字的通用性。 非独如此,一个字亦可有多重义。如今人常言“特别”、“学者”、“成教”,皆与古时不同。昔者,“特”仅为“只是”之意,“学者”则仅指学习之人,“成教”乃完成教育之意。必须时刻牢记,一个字的使用,应当考虑到具体语境。 此外,一个字之内,还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意思。如“还”字即可表示回去、交还、回转掉转等意义,而“顾”字亦可表示回来、回头看、拜访等不同含义。而“止”字则有制止、阻止之意,也能表示“只有”的意思。诚然,这些多义词汇使得表达更加准确、丰富,但亦需在语境中运用得当,以免引起误解、歧义。 最后,文字的使用必须守正不欺。误导他人、故意欺骗者皆为不道之举。如“欺”字虽有“欺骗”之意,但它也可能有其他含义。在表达时,应考虑其真正的含义,不可贻误他人。只有真诚地欣赏和运用文字,才能更好地发扬文化之美、增进人类之福。 文言现象详情»


韩非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汉族,韩国公子,出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