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译文及注释: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汉朝和魏朝的文学作品长久以来争议不断,没有人能够详细地论述它们的正宗。
谁是能够准确解读这些诗篇的人呢?让我们暂且让争议得以解决。
注释:
汉谣:指汉代的民间歌谣。
魏什: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久纷纭:长期纷乱。
正体:指古代诗歌的规范标准。
细论:详细讨论。
疏凿手:指对古代诗歌进行注释、解释的人。
泾渭:指两条河流,比喻两种不同的事物。
各清浑:各自清晰明了,不混淆。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介绍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第一首,该首诗表达了元好问写这组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统,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他还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认为汉魏诗歌传统混乱,并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可以看出,元好问致力于批判并纠正当时诗歌界“伪体”盛行的情况,以诗经的传统为正统,对汉魏诗歌传统进行梳理,期望以此来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最终提高诗歌的质量水平。此外,元好问主张在创作时要“诗中疏凿”,也就是要注重打磨每一个细节,让诗歌更加精湛。整个文章可谓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是元好问思想的有力体现。
简析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汉谣、魏什和什的含义,以及对“泾渭各清浑”的解释。
首先,汉谣是指汉朝时期的民歌,属于乐府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魏什则是指建安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以曹操、曹丕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其次,什在这里是指《诗经》的雅、颂部分。《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合,其中的雅、颂是其中两个篇目,每十篇诗歌合成一卷,称为“什”。
最后,“泾渭各清浑”则是对泾水、渭水交汇处水质的描绘。泾水和渭水的水质不同,一个清一个浊,在交汇之处,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保持独立,因此“泾渭各清浑”就表示泾水和渭水的水质没有混杂。
以上是对原文的注释和补充。
注释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