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传序》拼音译文赏析

  • liè
    zhu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yuē
    dǎo
    zhī
    zhèng
    zhī
    xíng
    mín
    miǎn
    ér
    chǐ
    dǎo
    zhī
    zhī
    yǒu
    chǐ
    qiě
    lǎo
    shì
    chèng
    shàng
    shì
    yǒu
    xià
    shī
    shì
    lìng
    zhāng
    dào
    zeí
    duō
    yǒu
    tài
    shǐ
    gōng
    yuē
    xìn
    zaī
    shì
    yán
    lìng
    zhě
    zhì
    zhī
    ér
    feī
    zhì
    zhì
    qīng
    zhuó
    zhī
    yuán
    tiān
    xià
    zhī
    wǎng
    cháng
    rán
    jiān
    weǐ
    méng
    shàng
    xià
    xiāng
    dùn
    zhì
    zhèn
    dāng
    shì
    zhī
    shí
    zhì
    ruò
    jiù
    huǒ
    yáng
    feì
    feī
    jiàn
    yán
    è
    néng
    shèng
    rèn
    ér
    kuài
    yán
    dào
    zhě
    zhí
    yuē
    tīng
    sòng
    yóu
    rén
    shǐ
    使
    sòng
    xià
    shì
    wén
    dào
    xiào
    zhī
    feī
    yán
    hàn
    xìng
    ér
    weí
    yuán
    zhuó
    diāo
    ér
    weí
    wǎng
    lòu
    tūn
    zhōu
    zhī
    ér
    zhì
    zhì
    jiān
    mín
    ān
    yóu
    shì
    guān
    zhī
    zài
    zài

原文: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以政治导民,以刑罚约束民,民虽免于罪,却无耻心。以德行引导民,以礼仪规范民,民则有耻心且自律。”老子说:“上级的德行不是表面的德行,却因此拥有真正的德行;下级的德行不是虚假的德行,却因此没有真正的德行。”“法律越来越多,盗贼也越来越多。”太史公说:“这话说得真好!法律只是治理社会的工具,而不是治理清浊之源。过去天下的法律已经很严密了,但是奸伪却层出不穷,到了极点,上下相互逃避,社会陷入了危机。这时候,官员的治理就像扑灭火焰一样紧急,必须要有武力、严厉和冷静,才能胜任并感到快乐。说道德行的人,却忽略了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说‘听讼时,我还是人,但我一定要让人们不再有讼事。’”“下级官员听到道德的教诲,会大笑不止。”这不是虚言。汉朝兴起时,把酒器打破做成圆形,把雕刻品斧凿成朴实无华的样子,即使是漏网之鱼,也不会有奸恶之心,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
注释: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治导引人民,用刑罚来约束人民,虽然人民可以免于犯罪,但是却没有道德感。用德行来引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不仅有道德感,而且还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说:“最高的道德并不表现为道德,却因此而具备了道德;最低的道德不会失去道德,因此也没有道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越是繁琐,盗贼就越多。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太史公说:“这话说得很对!法律只是治理社会的工具,而不是治理社会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过去社会的法律已经非常严密了,但是奸伪之徒还是层出不穷,到了社会崩溃的时候,只有依靠严格的治理才能挽救局面,这时候的治理不是靠武力、健壮和严酷,而是需要有能力胜任的人来承担责任。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说道德的人往往只是在说教,而不是真正做到了道德,所以说“我听讼,就像是普通人一样,但是我一定要让人们不再有讼事。”

“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普通人听到道德的时候会大笑,这不是虚言。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汉朝时期,社会的法律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是治理能力强,所以社会比较安定。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治理能力的强弱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所写《酷吏列传》的序言,主要阐述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实行德政的观点。文章结构很严谨,可以分为三层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论证。 在第一层次中,司马迁引用孔子、老子的话,表明道义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在第二层次中,司马迁继续引用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他认为,法律只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而真正治理国家的根源是德政。 在第三层次中,司马迁通过汉初宽简刑法、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了德治的重要性。这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严酷的法律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整篇文章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即司马迁)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而认为实行德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文章语言简练,结构清晰,通过对比进行论证,表达了司马迁对严刑峻法的反对和德治的赞成之意。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注释:孔子认为,政令和刑法可以起到管理百姓的作用,但只要百姓没有羞耻之心,那么依靠这些手段是无法真正治理好国家的。所以,更重要的是用道德教育和礼教规范百姓的言行,才能真正让百姓感到惭愧并自觉地服从。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注释:老子认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行,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德高望重的人反而往往缺乏真正的德行。此外,过于严厉的法令只会引发更多犯罪行为。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 注释:太史公认同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法律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并非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秦朝时期,虽然法律非常严密,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奸诈欺伪的行为。在处理案件时,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让案件不再发生。 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注释:老子认为,只有智者才会真正理解道德的价值,而那些低智商的人往往会对讲道德的人嗤之以鼻。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注释:汉朝初年,经过对刑法的改革,采取了更加宽松、简约的方式来规范社会行为。结果,虽然法网比过去宽松了很多,但是社会上的贪赃枉法等不良现象反而减少了,这表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法的威慑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