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译文及注释:
晋献公要杀他的儿子申生,公子重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向父亲表达你的心愿呢?”世子回答说:“不行。君安置骊姬,这会伤害父亲的心。”公子重耳说:“那么为什么不离开呢?”世子回答说:“不行。君认为我想谋杀君主。难道天下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吗?我怎么能这样做呢?”
他派人向狐突辞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伯氏的话,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我们的君主已经年老,你还年轻,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如果伯氏不出来帮助我们的君主,他就会被图谋。如果伯氏出来帮助我们的君主,申生就会接受赐死。”他再次拜倒在地,最终去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恭敬的世子。
注释:
晋献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世子:指晋献公的儿子申生。
公子重耳:晋献公的侄子,后来成为晋国的君主。
子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为什么不”。
君安骊姬:晋献公的妃子,申生的母亲。
弑君:指杀害君主。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意思是天下哪里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国家是没有父亲的。
狐突:晋国的一位大夫。
伯氏:指晋国的另一位大夫伯服。
受赐而死:指接受君主的赏赐,然后自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150字的短文通过一个对话和一段独白,巧妙地展现了晋献公时代的阴暗和残酷。文章以“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作为开头, 创造了一种恐怖,紧张和悬疑的气氛。接着,独白描述了骊姬通过谋害太子,继而导致申生含冤自杀的故事。整篇文章没有任何的议论和客观的描述,只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各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产生深深的共鸣。文章成功地揭示了忠孝精神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死亡时,申生也能保持从容坦然,这样的形象令人动容。作者巧妙地使用对比手法,将残酷的环境与申生坦然的心境相对比,强烈反衬了申生的忠孝之心,成功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晋献公要杀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晋国世子申生回答:“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公子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申生答道:“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让他替他向晋献公求情:“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致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之后,申生拜了两拜,叩了头,便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注释:
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统治者。
世子:国君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承人。
公子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后成为晋国的君王。
骊姬:晋献公的宠姬。
谥号:在中国古代,对已故君王、贵族、文人等人物的尊称,一般是根据其生平事迹赐予的荣誉称号。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