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及注释:
二十二年的春天,公伐邾国,夺取了须句地区。夏天,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一起伐打郑国。秋天,八月丁未,邾国人和宋国人在升陉地区交战。冬天,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区交战,宋军惨败。
楚国人为了救援郑国而攻打宋国。宋公要出兵作战,但大司马坚决反对,说:“上天早已抛弃了商朝,如果您要复兴它,就不能宽恕敌人。”但宋公没有听从。冬天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区交战。宋军已经列好阵势,而楚军还未渡河。司马建议:“敌人众我寡,趁他们还没渡河,我们应该出击。”但宋公说:“不行。”等到楚军渡河并列好阵势后,又有人建议出击,宋公还是说:“不行。”等到楚军完全列好阵势后才出击,结果宋军惨败。宋公受了伤,门官也被杀了。
国人都责怪宋公。宋公说:“君子不轻易受伤,不轻易放弃二毛(指军队的旗帜)。古代打仗时,不会因为地形难以行军而放弃。虽然我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领土,但我不会不打出阵势。”子鱼说:“您还不了解打仗。勇猛的敌人,即使在狭窄的地方也不会乱成一团,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在狭窄的地方打鼓,不也可以吗?虽然有些担心,但现在的敌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胡人,只要能打败他们,就没有什么比二毛更重要的了。明确地表明我们的战斗意图,就是为了杀敌。如果只是受伤而不致死,为什么不重视呢?如果您重视二毛,就应该像服从命令一样服从它。三军的利益是最重要的,金鼓的声音可以鼓舞士气,即使在难以行军的地方也可以打鼓。如果能利用利益,就可以克服地形难以行军的问题;如果能鼓舞士气,就可以打出阵势。”
注释:
注释:
1.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
2. 须句:邾国的一处要地。
3. 宋公:指宋国的君主。
4. 卫侯:指卫国的君主。
5. 许男:指许国的一位贵族。
6. 滕子:指滕国的一位贵族。
7. 郑: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河南省中部。
8. 八月丁未:农历八月的一个日期,具体时间为公元前632年9月22日。
9. 升陉: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是邾国和宋国的交界处。
10. 己巳朔:农历十一月的一个日期,具体时间为公元前632年12月6日。
11. 泓: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楚国和宋国的交界处。
12. 大司马:宋国的一位高级军官,负责统帅军队。
13. 天之弃商:指商朝被周朝所灭,表示历史的轮回和天命的变迁。
14. 众我寡:楚军人数众多,宋军人数较少。
15. 既济:指楚军已经渡过泓河。
16. 未成列:指楚军还没有排成战斗队形。
17. 门官:宋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守卫城门。
18.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指君子不会因为小小的伤口或失去一两根毛发而轻易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19. 勍敌之人:指敌人的勇士。
20. 胡耇:指春秋时期的一种猛兽,象征强大的敌人。
21. 明耻教战:指公开承认自己的失败和错误,以此来教育士兵,提高士气。
22.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指军队的作战需要利用地形和环境等因素,同时也需要通过鼓声来调动士气和指挥作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宋襄公的批评与赏析。在《左传》中,这位君主常常展现出目光短浅、迂腐的特点,而在这篇文章中,这些特点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揭示。
文章指出了宋襄公讲仁慈却与人为敌的前后矛盾,认为这样的仁慈其实是对自己残忍的表现。宋襄公一味强调“不乘人之危”,拒绝接受子鱼的建议,导致战争失败。而子鱼主张要抓住战机,先发制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两种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出宋襄公的迂执和子鱼的明智。
此外,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还用“妇人之仁”这个词来形容宋襄公的仁慈,暗示这位君主既无能又软弱。文章反复强调: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须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宋襄公没有掌握好这个道理,才会导致失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对宋襄公的批评深入客观,同时也将子鱼正面评价为明智之人。通过对战争经过的描述和对君主性格的描绘,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君臣之间的矛盾。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左丘明的《左传》中,记载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就包括楚国和宋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但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满,于是决定讨伐郑国,但被楚国发现并出兵援助郑国。
宋襄公要迎战,但大司马公孙却劝阻他,称战胜楚国是不可能的。但宋襄公没有听从劝告。在泓水边,宋军已经排好阵势,但楚国人尚未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建议趁着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攻击他们。但宋襄公却不同意,直到楚国人都渡河并摆好阵势后才攻击,最终宋军大败。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但他自认为守正道、不伤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这是君子之行。而子鱼则认为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敌人。
这场战争反映出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利用地理环境进行战争的策略。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