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译文及注释: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纳兰性德的《端午雨中即事》是一首十分动人的词作。词中以端午节当天下雨为开头,通过对窗外景象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静谧、柔美的画面。接着,情感逐渐转向屈原,传统文化元素与个人感受相互交融,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意境。作者情深意切,不仅在词中表达了对古时文人的敬意,还通过屈原的命运暗喻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纳兰所说:“身世多应这样惆怅”。整篇词情感交织,层次分明,前后呼应,使读者不禁感慨交加。此外,作者巧妙运用形象描写,通过雨中凭眺,描绘出曲折幽深、柔美悠远的词意,给人一种思维感觉的愉悦。整首词的形式和内容都很自然,尤其是使用的音韵上的配合,让这首词更具诗意。总之,纳兰性德的《端午雨中即事》无论是从意境上还是技巧上都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作品。
赏析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是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诗,主要以五月初五日的午日为时间背景,描述了雨中水面的景象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几种自然与文化元素。
①午日: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日。午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阳节日,是在这一天。这个节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②涨痕二句:此写午日雨中水面之景。涨痕,指水面上涨水的痕迹。柔绿,嫩绿,此处代指嫩绿之水色,蒲: 蒲柳,即水杨。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对生圆形,可食。这句话描述了雨中水面的景象,水面上涨水的痕迹和嫩绿的水色,以及生长在水边的蒲柳和荇。
③烟柳:谓烟雾笼罩的柳林。这里“烟柳”是用来形容雨中的柳林被烟雾笼罩着的景象。
④呕哑柔橹:谓船行水面橹篙划水发出轻柔的水声。呕哑,形容轻柔而深沉的水声。
⑤翠钱雨:指新荷生出时所下的雨。翠钱,指新荷的芽叶,因为颜色鲜绿晶莹,就像翠玉一样,因此得名。这里的“翠钱雨”形象地描述了雨滴落在新荷上时的景象。
⑥蒹葭渚:长满芦苇之洲渚。蒹葭是芦苇的别称,渚指江中的小岛或洲,蒹葭渚是指长满芦苇的江中小岛或洲。
⑦鲛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以与主人。”这里的“鲛人”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据说他们可以在水中自如地生活。
⑧汨罗投赋:战国时楚诗人屈原忧愤国事,投汨罗江(湘江支流)而死。后人写诗作赋投入江中,以示凭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的“汨罗投赋”是指屈原投江之事,后人为了纪念他,写诗作赋并将其投入江中。
⑨愁难谱二句:谓满怀忧怨哀愁难以表达,只有凭借用彩线缠裹香菰(即包粽子)投入江中以示这千古的脉脉哀思了。菰米,即菱白。其食为菰米,亦称雕胡米,可食。晋周处《风土记》:“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这里的“愁难谱”是指满怀忧怨哀愁难以表达。而“用彩线缠裹香菰(即包粽子)投入江中”,则是通过凭借物来表达内心的哀思。其中“菰米”是指菱白,可食用的一种植物。
⑩旗亭:酒楼。因悬旗为酒招,故名。这里的“旗亭”是指酒楼,因为悬挂旗帜来招揽客人,因此得名。
注释详情»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出生于满汉融合时期,家庭有贵族背景,兴衰与王朝国事有关。他曾在宫廷任职,但渴望过平淡的生活,他的诗词创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他的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