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及注释:
久去山泽游,长时间在山林湖泊中游玩,
浪莽林野娱。在茂密的林荫和广阔的野外嬉戏。
试携子侄辈,尝试带着孩子和侄子一起,
披榛步荒墟。穿过荒芜的废墟和荆棘丛生的地方。
徘徊丘垄间,漫步在山丘和田野之间,
依依昔人居。依稀可见古人曾经居住的痕迹。
井灶有遗处,井和灶留下了残留的痕迹,
桑竹残朽株。桑树和竹子已经老朽。
借问采薪者,问问采集柴火的人,
此人皆焉如?他们是否也像古人一样?
薪者向我言,采薪者回答我说,
死没无复余。他们已经死去,不再存在。
一世异朝市,不同的时代和社会,
此语真不虚。这句话是真实的。
人生似幻化,人生就像幻化一样,
终当归空无。最终都会归于虚无。
注释:
久去:长时间过去了。
山泽:山林和湖泊。
浪莽:茂密的草木。
林野:森林和野外。
娱:游玩。
携:带着。
子侄辈:儿子和侄子们。
披榛:穿过荆棘。
步荒墟:走在荒废的土地上。
徘徊:徘徊不定。
丘垄:小山和土堤。
依依:依依不舍。
昔人居:古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井灶:井和灶。
遗处:留下的痕迹。
桑竹:桑树和竹子。
残朽株:残破的树木。
借问:请问。
采薪者:采集柴火的人。
皆焉如:都在这里吗?
向我言:对我说。
死没:已经死去。
无复余:没有剩余。
一世异朝市: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
此语真不虚:这话说得很真实。
人生似幻化:人生就像幻觉一样。
终当归空无:最终都会归于虚无。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束、尽情畅游林野,展现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接着的“忽复乘舟梦”一句,则是以“舟”为象征,在文学意义上表现出陶渊明重新回归自然的心态。这里的“忽复”,寓意突然、意外地;“梦”则可以理解为现实之外存在的某种境界,暗示着诗人已经真正脱离了俗世的束缚,进入了自然的境界。
下面两句:“闲花落地轻,深院静人稀”,则写出了田园中的宁静和闲适。在诗人看来,花儿不再那么繁华,而变得“落地轻”,仿佛已经被自然的力量所柔化。而院子里的人也变得稀少,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清幽,令人感到宁静。这一段描述充满了安逸和自然的气息,让人联想到离开繁华都市的田园生活。
最后两句,是对回归自然的赞叹和欣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这里表达出,只有真正回归自然,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诗人深深地领悟到了这一点,而言语已经无法表达其内心所感,只好说自己已经忘记了如何去辨析这种感受。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叹,也是对诗人自己、对整个人类生活状态的审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回归自然的决心,也表达了对人类本性的追求和信仰。其田园风光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篇诗歌作品,更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贡献,为后人提供了不同于都市繁华的美好生活选择,同时也启示着人们要有志于追求人类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补充汉字译文】
离别:分离之后;山川湖泽:山峦河流湖泊;纵情:尽情地享受;心舒:内心感到舒畅。
【注释】
陶渊明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离开故乡的感慨,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但是他仍旧热爱大自然,热爱山林荒野的美景,他牵着孩童的手,一起漫步在荒墟之间。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补充汉字译文】
游荡:漫步;徘徊:停留观察;坟墓:墓地;依稀:模糊不清;前人旧居:祖先曾经居住过的房屋;水井炉灶:古时候的生活设施;遗迹:残留下来的痕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桑树和竹子都已经死去,只有干枯朽烂的树干存留了下来。
【注释】
在漫步荒墟之间时,陶渊明偶然发现了祖先曾经居住过的房屋,虽然房屋已经不再,但是古老的生活设施和桑树竹子的干枯枝叶仍旧保存着,这让他将自己的思绪带入了对祖先的思考和怀念。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补充汉字译文】
砍柴之人:砍伐柴草的人;往日居民:过去的村民;迁往:迁移;故去:去世;存余:剩余的人;朝市:小镇的市场;变面貌:发生了改变;虚幻:没有实质的;泯灭:消亡;空无:不存在。
【注释】
在询问周边的居民时,陶渊明发现他们都已经去世了,这使得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短暂而又虚幻的真相。他用“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来形容时间的推移带来的人事变迁和环境的改变,以此来反思人生的变化和不可预知性。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职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