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译文及注释:
在泰和年间,大名民家的小男女中,有一位因私情不如意而投水自尽的人。官方寻找她的踪迹,但没有找到。后来有人踏藕时在水中发现了两具尸体,衣服还能够辨认,于是事情就被揭露了。那一年,这个池塘的荷花开得无比齐整。这首曲子是以乐府《双蕖怨》为蓝本创作的。韩偓在《香奁集》的自序中说:“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
问莲根有多少丝,莲心知道为谁而痛苦?双花相互倾诉,只是旧家的儿女。天已经允许他们在一起,但为什么不让他们白头偕老在鸳鸯浦边?夕阳无言,算是谢客在烟中、湘妃江上,还未到真正的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有灵芝和瑞露。人们在今古中俯仰,即使海枯石烂,情缘也会一直存在,幽恨不会埋在黄土之下。相思树,流年匆匆,无端又被西风误了。兰舟只能短暂停留,怕再次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在风雨中。
注释:
泰和中:指唐朝泰和年间,即公元827年至835年。
民家小儿女:指普通百姓家的孩子。
私情不如意赴水者:指因爱情不顺利而自杀的人。
官为踪迹之,无见也:指官员寻找自杀者的踪迹,但没有找到。
踏藕者得二尸水中:指有人在踏莲时发现了两具尸体。
衣服仍可验:指尸体的衣服还能够辨认出来。
此陂:指发生事件的水塘。
并蒂者:指荷花开放时花瓣紧密相连的情况。
沁水梁国用:指作者沁水人,名梁国用。
录事判官:指唐朝官员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录用和判决案件。
李用章:唐朝宰相,曾任宰相多次。
乐府《双蕖怨》:唐代乐府诗,讲述了两位相爱的人因家族之间的仇恨而无法在一起的故事。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指韩偓在《香奁集》中所写的诗句,意为吃了五色灵芝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喝了三危瑞露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莲根、有丝:指荷花的根和荷花的花丝。
莲心知为谁苦:指荷花的心蒂,暗示荷花也有情感。
双花脉脉娇相向:指两朵荷花相互倾心。
旧家儿女:指故乡的人们。
白头生死鸳鸯浦:指白头偕老的夫妻在鸳鸯浦相会,即在黄波涛荡的江面上相会。
湘妃江上:指湘江上,湘妃是湖南岳阳人,传说她因爱情不顺而自杀。
香奁梦:指梦中的美好幻想。
灵芝瑞露:指韩偓所提到的灵芝和瑞露。
海枯石烂:指时间的长久,即海枯石烂也难以消磨情缘。
幽恨不埋黄土:指深深的爱恨难以消散。
相思树:指相思树,传说两个相爱的人在相思树下相会。
流年度:指时间的流逝。
西风误:指西风吹散了相思树下的思念。
兰舟少住:指兰舟停留的时间很短暂。
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指女子在风雨中狼狈不堪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水调歌头·并蒂莲》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所作,是一篇关于爱情悲剧的词作。作者在小序中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到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然后通过词作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全词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作者在起首三句中运用了“问莲根”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引出了此篇词作的核心主题,表现了作者的怀疑和愤怒:为什么竟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前后呼应,巧妙地运用了“丝”谐“思”的手法,表现出两位青年男女情同手足,相爱至死的忠贞之情,并以“莲心”实指人心,以此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
接着,词作者使用“双花”等两句来强调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并通过“天已许”的措辞表达了自己对于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愤怒之情。这一问,更加强调了词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整篇词作笔调悲凉,感人至深,表达出了词作者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对于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感。我们不难看出,作品中传达的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思想启示和人生感悟。
赏析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