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译文及注释: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在小桃树枝下试穿罗裳,蝴蝶粉末留下香气。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玉轮碾过芳草,半面妆容因此有些狼狈。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春风渐暖,白昼渐长,垂柳轻摇。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一对燕子飞舞,万点花瓣飘散,夕阳斜照,铺满大地。
注释:
小桃枝:指桃花枝。
罗裳:华美的衣裳。
蝶粉:蝴蝶的粉末,指妆容。
斗遗香:指蝶粉留下的香气。
玉轮:指车轮。
芳草:指草地上的花草。
半面恼红妆:指面容红润,妆容华美。
风乍暖:指初春时节,风渐渐变暖。
日初长:指春天白天逐渐变长。
袅垂杨:指垂柳轻摆的样子。
一双舞燕:指一对燕子在空中飞舞。
万点飞花:指风中飘扬的花瓣。
满地斜阳:指夕阳斜照,映照在地面上。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春游》描写了春日游玩时的一幕景象,通过一个女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在春天的芳草绿野中的各种景象和感受。
上片中,词作者描述了女子在春天出游前的准备,选择换上春装,试衣于小桃枝下,展现了女孩们的纯真和娇羞。此处的“小桃枝”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与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有异曲同工之妙,增添了词作的美感。
下片中,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表现了当时春日阳光明媚、万物开始复苏的美好景象。不过,作者并未仅仅只停留于抒发美的感受,而是深入探讨了一个细节——蝴蝶扑落在女子衣裳上的粉末和女子自身香气的比较。此处,作者运用了一种婉转的表达方式,使得整个句子更加生动、可爱。
在描绘游春的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不同的比喻、隐喻,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人物所带来的视觉和美感效果。如乘宝马香车的贵妇娇娃,“玉轮碾平芳草”,本身仅有单纯的美感效果,但与此同时,该车残忍地摧残着路边的草地,也可以反映出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意象不仅为词作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产生深思。
最后,在描写“半面恼红妆”时,作者运用古代词语中“半面”的多重含义,使得该句既有情景的描绘,又有对生活、文化背景的呈现,同时也强化了词作中女子羞怯而美好的形象。
总体来说,该篇词作展现了春日游玩的美好氛围,透过一位女子的视角,刻画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充满情趣的细节。同时,亦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
鉴赏详情»
陈子龙简介: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此外,陈子龙也是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