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 [
    míng
    ]
    chén
    lóng
  • bìng
    dāo
    zuó
    xiá
    zhōng
    míng
    yàn
    zhào
    beī
    zuì
    píng
  • shuǐ
    chán
    yún
    cǎo
    lián
    chù
    sòng
    jīng
    qīng

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古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并刀昨夜在匣中发出清脆的声响,燕赵的悲歌最为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易水潺潺流淌,云草青翠欲滴,可怜荆轲无处安放。
注释:
并刀:指一种双刃的刀,也称为双刃剑。

燕赵:指北方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

易水:指今天的北京市西北部,是古代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

荆卿:指古代著名的诗人荆轲,他曾经为了刺杀秦王而被迫流亡。

潺湲:形容水流声。

云草碧:形容景色美丽。

可怜:表示同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并不知名,但却在历史中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这位诗人刚经历了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心情低落,身临乱世之中,内外交困。当时,建州女真族已经改国号为“清”,对明朝虎视眈眈,准备发动入侵;同时,国内义军蜂起,威逼京城。这种危机感和无力感在诗人心中泛滥。 然而,此时他到达了易水。易水是春秋时期赵国和燕国边界的一条河流,荆轲曾经渡过易水进入燕国行刺燕王。站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诗人想到了那些为了国家荣誉和民族利益奋斗的前辈们,涌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对荆轲的感悟,更是深入到他的骨髓之中,触动了他的灵魂。 陈子龙是这位诗人的笔名,他从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赶赴京城,途中在易水之畔驻足思索。在那里,他仿佛听到荆轲的悲歌回荡,感受到燕赵大地上数千年文化的底蕴和沉淀。在这种历史和情感张力的压迫下,他写下了这首七绝,向前人致敬,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因此,诗人陈子龙以易水为背景,借用荆轲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热血和坚定,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紧张氛围和创伤记忆。这首诗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阅,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并刀昨夜匣中鸣》,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铭记着这段历史,凝聚着共同的民族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怀古诗题为《并刀昨夜匣中鸣》,作者是明末的一位佚名诗人。在当时,面对异族入侵和国破家亡的威胁,有点民族感情的人都应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却有高下之分。这首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不是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深远,深沉悲凉、情怀激荡,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起笔豪迈,借用并州的战刀“并刀”,让其夜晚铿然有声“匣中鸣”,来表达他的报国之志。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这种刀铸造精良、质地坚硬,在战场上常常被将士们所用。诗人通过此典故,借用自己身边的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展现出自己的志向。 诗的后二句即景抒怀,描述了易水的实景,并从眼中所见之处引出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易水是春秋时期赵国和燕国边界的一条河流,荆轲曾经渡过易水进入燕国行刺燕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壮举。在易水静静地流淌时,天空湛蓝、草木青翠,这片土地依旧美好。但是,作者却看到了国家的危局,感到心中难以平静,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此,可以看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激愤之情。 此篇怀古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在司空图《诗品》中可归为“悲概”一类。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民族紧张氛围,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冲动和献身精神。诗题“并刀昨夜匣中鸣”和诗句“燕赵悲歌最不平”既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也让人们思考历史背景下所需要的民族自豪感和精神支持。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昨天夜里,放在并刀中的刀发出了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以来就出了很多有节操,有正义感的人,他们慷慨悲歌,内心的不满难以平息。易水缓缓流淌,天空湛蓝草木青翠,这片土地依旧美好,可再也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子龙简介: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此外,陈子龙也是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