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及注释:
枯萎的藤蔓和老树,昏暗的乌鸦,小桥上流淌的清水,人家的房屋,古老的道路上西风吹拂着瘦弱的马匹。夕阳西斜,令人心碎的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老树:枯萎的藤蔓和老树,形容景色荒凉。
昏鸦:指归巢的乌鸦,暮色中的鸟群。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和人家,形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西风吹拂着瘦弱的马匹,形容旅途的艰辛。
夕阳西下:太阳向西落下,天色渐暗。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离别之苦,心情悲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年轻时怀揣着功名心切,然而由于元朝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未能如愿以偿,一直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这种命运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让马致远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一度郁郁不得志。在无数次的离乡背井和流浪生活中,他深重感受到了饱经战火和动荡不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这些遭遇,无疑也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让他创作出许多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致远在流浪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歌颂了秋天的美丽之处,但是其中也荡漾着作者内心的忧思与悲伤。在这首词中,马致远运用了华丽、清新、婉转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其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世事变幻和人生沧桑的反思和悲叹。
总而言之,这首《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是马致远的漂泊生活和社会不公所带来的挫折和痛苦。正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优美动听的词曲。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的生平和作品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由于这首曲子的题目叫做《秋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作者对于秋天的感悟和情感表达是非常深刻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气”和“阴阳”这两个古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宇宙间的阴阳二气运行产生了四季交替和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当草木萎缩、凋零之时,人们会产生忧伤、悲苦的情感,而这种感觉正是由于阴气最重的秋冬季节所引起的。
同样地,这位佚名作者在《秋思》中也运用了以景托情的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运用了如杨柳、寒蝉、霜降、月明等秋天特有的意象,将寂寞、凄凉的情感与景色相融合,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主要在探讨作者对于秋天的感悟和明代文坛对于“气”和“阴阳”这两个概念的重视。同时,也通过对于《秋思》的赏析,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文学表达方式的丰富多样性。
赏析二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介绍了一首名为《秋夕》的小令,该小令共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这首小令运用了以景托情的手法,巧妙地将景色和情感相融合,表达出深刻的意境。作者通过用字眼“枯”、“老”、“昏”、“瘦”等来描绘浓郁的秋色,将凄凉悲苦的情调蕴含其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作为曲眼,使前面所描绘的景色成为人活动的环境,引发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
其次,作者使用了众多密集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诗情。通过运用如乌鸦、老树、小桥、流水、炊烟等具体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旅人孤独漂泊、忧伤凄苦的心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小令运用了多种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托情,密集的意象等,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悲苦和对秋色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重要,也是该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原因之一。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 天色黄昏:天色变暗,阴霾
- 乌鸦:一种黑色的鸟,通常具有不祥之意
- 老树:年代久远的大树
- 枯藤:干枯的藤蔓
- 凄厉:悲伤、哀怨
- 小桥:小型的桥梁
- 流水:河水、溪流
- 哗哗:形容水流声音
- 庄户人家:乡间的农家
- 炊烟:烟雾、炊事时升起的烟
- 袅袅:形容烟雾升腾的样子
- 古道:古老的道路
- 瘦马:瘦弱的马
- 西风:由西方吹来的风
- 失去光泽:太阳的颜色暗淡,黄昏时分
- 遥远的地方:离自己远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他的作品有《桃花扇》、《拾遗记》、《玉楼春》、《红楼梦》等,其中《玉楼春》和《红楼梦》是元曲史上最著名的两部作品,被誉为“元曲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