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错刀行》拼音译文赏析

  • jīn
    cuò
    dāo
    xíng
  • [
    sòng
    ]
    yóu
  • huáng
    jīn
    cuò
    dāo
    bái
    zhuāng
    chuān
    穿
    chuāng
    feī
    chū
    guāng
  • zhàng
    shí
    gōng
    weì
    dāo
    huāng
  • jīng
    huá
    jié
    jiāo
    jìn
    shì
    xiāng
    gòng
    shēng
  • qiān
    nián
    shǐ
    chǐ
    míng
    piàn
    dān
    xīn
    bào
    tiān
  • ěr
    lái
    cóng
    jūn
    tiān
    hàn
    bīn
    nán
    shān
    xiǎo
    xuě
    lín
  • chǔ
    suī
    sān
    néng
    wáng
    qín
    yǒu
    táng
    táng
    zhōng
    guó
    kōng
    rén

原文: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相关标签:爱国古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黄金制成的刀子装在白玉鞘中,夜晚穿过窗户散发出光芒。
丈夫五十岁时功业未建,手持刀独自立于八方眺望。
在京城结交了许多奇才,志同道合,共同生死。
千年后的历史书中不应该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忠诚之心只为报效天子。
他从此从军,来到天汉河畔,南山上的雪在晨曦中闪耀。
唉!虽然楚国只有三户人家,却不应该让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空无一人!
注释:
黄金错刀:指刀身上镶嵌的黄金。

白玉装:指刀柄上镶嵌的白玉。

夜穿窗扉出光芒:形容刀光闪烁,照亮了整个房间。

丈夫五十功未立:指作者年纪已经五十,但还没有立下大功。

提刀独立顾八荒:形容作者意气风发,准备独自闯荡天下。

京华结交尽奇士:指作者在京城结交了很多才华出众的人。

意气相期共生死:指作者和这些人志同道合,愿意一起生死相随。

千年史册耻无名:指作者不想成为历史上无名之辈。

一片丹心报天子:指作者愿意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报效国家。

尔来从军天汉滨:指作者从军到了天汉江边。

南山晓雪玉嶙峋:形容南山的雪景美丽壮观。

楚虽三户能亡秦:指楚国虽然只有三户人家,但也能够灭亡秦国。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指中国这么大,怎么可能没有英雄豪杰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层次结构
题目:解读《金错刀行》的层次结构 《金错刀行》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如同一枚盛开的层层莲花,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振兴之情层层拓展。全诗分三层意思,具有由物及人、由局部到整体,由狭义到广泛的特点。 第一层:提刀独立顾八荒 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诗人通过赋咏金错刀,引出了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中国面临强敌侵略的危机,需要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为国家挽回危局。 第二层:京华结交尽奇士 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诗人推扩了提刀人的形象,抒发了奇士群体共同的报国丹心。这里的奇士群体不仅包括提刀人,还包括其他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士人。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就是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一份责任。 第三层:尔来从军天汉滨 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诗人联系自身的从军经历,揭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陆游在南郑参加抗金战争时,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伤害和危机。在这里,他呼吁全国各地有志之士共同奋斗,为挽救国家危局而努力,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 总结:《金错刀行》是一首以金错刀为载体,表达当时中国反抗外敌、抗击侵略的精神动员诗歌。通过物理上的拓展,将个体自身的爱国情感与国家、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层次结构详情»


写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备受推崇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正值北方金朝入侵,南宋政府失去大片领土,民众苦不堪言的困境之中。佚名孝宗乾道八年(1172)的冬天,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前往南郑担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是宋、金对峙前线的据点,陆游就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 在南郑,陆游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并将其视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这段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为代表的从军生活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回忆。陆游的这段经历和感受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借此撰写了《金错刀行》这首诗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军的不满,也是对满目疮痍的中国的伤心欲绝。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国家遭受侵略、百姓沦为战争中的牺牲品的无奈和悲凉。整首诗以金错刀为承载,表达诗人的愤慨和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心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陆游的经历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文化。他的作品深刻的表达出了当时民众的心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写作背景详情»


述评
这篇文章以陆游的诗词《金错刀·述怀》为切入点,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诗歌中的壮烈情怀、对“丈夫”形象的理解以及抗金志士的群体形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全文用诗人的言辞和时代背景将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诠释和分析。 首先,文章让我们了解到陆游生活在南宋国势衰微、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自年轻时便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从请缨。直到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才真正投身到抗金大业中去。文章通过这些背景信息,为读者介绍了陆游身处的时代背景,并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抗争的渴望。 其次,文章引用了陆游的诗句来说明他的壮烈情怀。诗中所借之金错刀,以铸刀者的“失手之作”为过渡,表达了陆游对抗金大业的决心。而“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言辞,则是映射出他的报国热忱。这些诗句凝聚了陆游的爱国之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 此外,文章也从“丈夫”的概念出发,对陆游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引用孟子的话语,让读者理解到“丈夫”的真正涵义。同时,诗歌中所说的“功”,也被解读为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丈夫”在当时的语境中,其实是代表着一个爱国、报国的人格。 最后,文章指出陆游在当时并不孤单,还有其他爱国志士与他同心协力。通过这种群体形成,抗金情绪在朝中逐渐抬头。这一点,不仅特别注重整个历史进程的把握,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那种团结奋起、众志成城的壮观场面。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对陆游诗词的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英雄的形象。他的壮烈情怀和抗金的热情,引领着当时的朝野和民间一起奋斗,共同拼搏,为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增添了一笔浓重的烙印。 述评详情»


艺术特色
这首名为《赠李梓》的诗歌,作者佚名议论英发,情韵富饶。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少量的描写和点染,塑造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宝刀、提刀人和汉中终南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 在对宝刀的描绘方面,诗人采用“黄金错刀白玉装”和“夜穿窗扉出光芒”两句话,将宝刀的外观之美和内质之佳进行了刻画。这些描绘相当简洁,但却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宝刀的华美无比、不凡非常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美的敏感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提刀人的描绘,展现了提刀人天不随人愿的命运和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表达这些复杂情感的方式,是对提刀人行动和神态的描写。例如,“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写出了提刀人急欲上阵杀敌的决心和自信,又写出了他落寞惆怅、顾盼自雄的豪放气概,突显了他豁达开朗、胸怀大志的人生境界。 最后,诗人通过简短的描写,展示了汉中终南山的壮美和令人神往的景象。尽管只是略施点染,但仍然能让读者感受到山峰耸立、白雪皑皑的壮丽场景,同时也突出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总之,通过对形象的塑造和抒情的表达,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度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艺术特色详情»


陆游简介
宋朝 诗人陆游的照片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代表作品《游山西村》,《钗头凤·红酥手》,《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卜算子·咏梅》,《示儿》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