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译文及注释: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江水侵云影:江水波涛翻滚,侵入云影之中。
鸿雁欲南飞:鸿雁即将南飞。
携壶结客:带着酒壶结交朋友。
何处空翠渺烟霏:不知在何处,空中翠色迷茫,烟雾缭绕。
尘世难逢一笑:在尘世中难得一见微笑。
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更何况还有紫萸和黄菊,可以插满头归家。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眼前的风景是今天的,但自己的身世却与古人不同。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庆祝佳节,必须痛饮,不必互相达成共识。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犹如旅店,何必辛苦抱怨斜阳。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历史长河无穷无尽,有多少春花秋月,也有更多的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与牛山的客人交谈,何必独自沾染尘垢。
注释:
江水侵云影:江水波浪翻滚,影子映照在云彩上。
鸿雁欲南飞:鸿雁即将南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携壶结客:带着酒壶结交朋友。
何处空翠渺烟霏:不知在何处,只见空中翠绿的景色和迷蒙的烟雾。
尘世难逢一笑:在尘世中很难遇到一次真正的笑声。
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更何况还有紫萸和黄菊,可以插在头上带回家。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眼前的风景是今天的,但自己的身世却和过去的人不同。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庆祝佳节时,要喝得酩酊大醉,不要互相拘束。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就像寄居一样,何必因为斜阳而抱怨辛苦呢?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历史长河无穷无尽,有多少美好的春天和秋天,但也有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与牛山的客人交谈,何必只是自己一个人享受美景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花黄,怡然自得的心情溢于言表。“此际酩酊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一句是作者对于人生的醒悟和理解。人生苦短,何必用沉重的心情去惦念未来的失落和遗憾呢?尽情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朱熹在这首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省略了原诗的“九日”两个字,而将“重阳”一词留了下来。这样做,不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更突显了杜牧与现代人的共通点。通过这种方法,朱熹巧妙地将古代的名篇与现代人的思想联系了起来。
总的来说,这首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具有浓郁的空灵和清新的气息,通过对原诗的改编,使其更富现代感和可读性。同时,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领悟。这首诗既是对杜牧原作的致敬,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的探索和尝试,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鉴赏详情»
题解: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古老却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的技巧——隐括。所谓隐括,就是对原著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删,形成一种新的作品。从《文心雕龙》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法早在古代就有了。本篇隐括的对象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作者朱熹通过修改后形成了一篇名为《隐括杜牧之齐山诗》的新词。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经典名篇,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好友一同登高远眺、品酒赏菊的情景,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牛山的敬仰之情。朱熹通过对原作的“隐括”,将杜牧的情感和自己的思想相结合,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这也是朱熹和杜牧在思想上有共通之处的体现。
在现代的文学创作中,隐括一直都是一种常用的创作技巧。通过对经典名篇的改写,可以完美融合古今文化特点,使其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这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和应用,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之,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用的创作技巧,隐括已经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本篇《隐括杜牧之齐山诗》的出现,也进一步地丰富了这种文学形式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这种创作方式的美妙之处。
题解详情»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思古堂,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宋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朱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精通儒家经典。他曾在南京、洛阳等地任官,并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庸章句》和《四书章句集注》。这些著作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和影响,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除了学术研究,朱熹还有出色的文学创作才华。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约、自然流畅、古朴典雅为特色,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秋日登吴公台上寺寄简侯学士》等。
朱熹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思想,并在南京开设了私塾。他曾多次出任官职,但因言论不合,多次被贬。
朱熹一生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理学,追求理性思辨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被后人称为“朱子学派”,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