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中秋元月》拼音译文赏析

  • jiǎn
    meí
    ·
    zhōng
    qiū
    yuán
    yuè
  • [
    sòng
    ]
    xīn
  • duì
    zhōng
    qiū
    dān
    guì
    cóng
    huā
    zài
    beī
    zhōng
    yuè
    zài
    beī
    zhōng
    jīn
    xiāo
    lóu
    shàng
    zūn
    tóng
    yún
    shī
    湿
    shā
    chuāng
    shī
    湿
    shā
    chuāng
  • hún
    chéng
    fēng
    wèn
    huà
    gōng
    nán
    tōng
    xìn
    nán
    tōng
    mǎn
    táng
    weí
    yǒu
    zhú
    huā
    hóng
    beī
    qiě
    cóng
    róng
    qiě
    cóng
    róng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译文及注释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回忆起与朋友在中秋节赏丹桂花的情景。花儿仿佛在酒杯里,月亮也仿佛在酒杯里。今晚我们在楼上一起喝酒,云雾笼罩着纱窗,雨水也打湿了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我心中充满了对道家炼丹术的好奇,但是这条路很难走通,信件也很难传递。此时,满屋子只有烛光和花瓣的红色。我们可以从容地喝酒,从容地唱歌。
注释:
忆:回忆
对:对着
中秋:中秋节
丹桂丛:指桂花树
花在杯中:指饮酒时杯中的花瓣
月在杯中:指饮酒时杯中的月影
楼上一尊:指同楼上的人一起饮酒
云湿纱窗:指窗户上有云雾
雨湿纱窗:指窗户上有雨水
浑欲乘风问化工:指想要乘风去问化学的事情,比喻心中烦闷
路也难通:指心中的烦闷难以解决
信也难通:指无法与远方的人联系
满堂惟有烛花红:指宴会上只有烛光和花瓣的颜色鲜艳
杯且从容:指饮酒时要从容不迫
歌且从容:指唱歌时也要从容不迫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一剪梅》是辛弃疾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的一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出了对今年中秋的遗憾和内心的惆怅。这首词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既有豪放不羁的豪情,也有难言的愁绪。 上片写景,以往的中秋佳节被描写得多么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这句词意深远,不仅表现了中秋节赏月、饮酒的习俗,更是对往日中秋美好回忆的美丽描写。而在今日中秋之夜,“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则将过去与现在的中秋节作了一个对比,凸显出词人对今年中秋的失落和遗憾。 下片则是作者抒情的部分,笔调十分豪放大气,词人欲“乘风问天”,以夸张的想象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惆怅和壮志难酬的感情。尽管环境恶劣,雨下个不停,但是词人依然举杯畅饮,从容欣赏着歌舞。这种在不幸中坚定自己信念的气概,表现出了辛弃疾的乐观豪放和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比形式、夸张想象和丰富的意境描写,展现出了词人对中秋节的怀念和无奈,以及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它的情感温暖动人,既有对往日美好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想性的优秀作品。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被誉为词史上的巨匠,他的爱国词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辛弃疾出生在一个世家,但他却并没有像一些世家子弟一样安逸放纵,相反,他十分关注国家的兴亡和民众的疾苦。因此,他决定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中。 辛弃疾有着一段独特的戎马生涯,曾历经数次官场风云,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含义既深刻而复杂,又充满传奇色彩。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地探索、追寻自我,他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人民的关心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在辛弃疾的爱国词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个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些都是他在戎马生涯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他的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这也是因为他的人生境遇和身份使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和爱国精神融入到词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真挚的情感和执着的民族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词最具有特色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他在词中塑造出了自己的形象,表达了对于祖国的归属感和对于人民的关爱。这些词作以赤诚之心所写,歌咏了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美好生活,表达了他对于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于人民的热爱。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注释: - 丹桂:指桂花和菊花,一种中秋佳节时常见的花卉。 - 酒杯:指观赏月亮时盛酒的酒杯。 - 红烛照妖:意为红烛照亮了室内,但也有点暗示室内有些阴森、恐怖,像某些妖怪出没之类的感觉。 - 投书:投寄信件。此处表示作者向天空中的月亮表达思念之情。 - 歌舞:指宫廷上的女子演唱和跳舞,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作品中,具有典型的唐宋文化特色。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