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重重帘幕卷堂中。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为虹。
红裳呈艳,丽娥一见,无奈狂踪。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照夜,堆不尽、金粟凝空。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译文及注释:
斜斜地挂着银色的灯笼,高高地举着莲花状的烛台,夜深了,微风也不再耐烦。帘幕重重地卷在堂中。香气渐渐远去,长长的烟雾缭绕,光线不稳定,寒影摇曳着红色的光芒。月亮偏偏藏在暗处,吐出的气息变成了彩虹。红色的裙子显得格外艳丽,美丽的女子一见之下,无法摆脱这狂躁的心情。试着请她轻轻卷起纱笼,正好银花照亮了夜空,金色的粟粒堆积在空中。丁宁频频说着好话,来报告主人的到来。
注释:
斜点银釭:斜挂的银灯。
高擎莲炬:高举着莲花形状的灯笼。
夜深不耐微风:夜深了,微风也让人无法忍受。
重重帘幕卷堂中:厚重的帘幕卷在堂中。
香渐远、长烟袅穟:香气渐渐远去,长长的烟雾缭绕。
光不定、寒影摇红:光线不稳定,寒冷的影子摇曳着红色的光芒。
偏奇处、当庭月暗:特别的地方,当庭的月亮也暗淡了。
吐焰为虹:喷出的火焰像彩虹一样。
红裳呈艳:穿着红色的裙子,非常艳丽。
丽娥一见,无奈狂踪:美丽的女子一见之下,不由自主地追随。
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请她轻轻卷起纱笼。
开正好、银花照夜:正好开放,银色的花朵照亮了夜晚。
堆不尽、金粟凝空:堆积不尽的金色谷粒凝结在空中。
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丁宁频繁地传递好消息,来报告主人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解: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赵长卿所作,主要描写了元宵节时的热闹和灯火辉煌的景象。
全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了油灯点燃的情景。诗中细致地描绘了华灯初张、灯火照明、光焰正旺等情况,使人仿佛置身于流光溢彩的璀璨世界之中。
下片则写到了灯花结彩的场景,反映了元宵节时人们点亮各种形状、颜色的彩灯,其中飞蛾扑火、银花点缀夜空的情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诗歌末两句“丁宁语”,以俗传喜兆作结,寓意诗人希望吉祥如意,让我们感受到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整首诗语言形象,对仗工丽,描写细腻,意境优美。赵长卿通过诗歌展示了元宵节灯火璀璨的盛况,表达了对美好节日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这首咏物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评解详情»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长卿所作,主要描绘了元宵节时的热闹和灯火辉煌的景象。以下是对诗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文化典故的注释:
①银釭:银灯。元宵节时人们常把蜡烛盛在银制的灯笼内,称为银釭。
②莲炬:指莲花灯。元宵节时人们会点亮各种形状的彩灯,其中莲花灯是一种常见的花灯,也是象征佛家文化的一个传统元素。
③袅穟:袅(niǎo)指缭绕,穟(suì)本为禾穗,这里借指灯烛芯,暗示着形状如禾穗的烟柱缭绕而上。
④红裳呈艳:形容灯燃得好。红裳是指红色的衣裳,这里指灯花燃起来的效果色彩艳丽,非常美观。
⑤“丽娥”两句:指飞娥狂扑灯火。娥(é)是传统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如飞蛾般飞扑追逐灯火的样子。这里作者用“丽娥”一词来形容有如飞蛾般的舞态。
⑥金粟:指灯花呈金黄色颗粒状。这里用金粟来形容闪烁着金黄色光芒的灯花,非常美丽。
⑦丁宁语:结灯花时,有小爆炸声,好象丁宁语。这里用丁宁语来形容灯花结构和爆炸的声音,增加了诗歌的生动形象。丁宁是唐代制作灯芯的名匠,他制作的灯芯质量极佳,故被后人称为丁宁芯,这里的丁宁语就是指丁宁制作的灯芯结构所产生的声音。
注释详情»
赵长卿简介: 赵长卿是宋代著名词人,江西南丰人,号仙源居士。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记载他“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