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拼音译文赏析

  • huā
  • [
    táng
    ]
    shāng
    yǐn
  • àn
    àn
    dàn
    dàn
    róng
    róng
    huáng
    táo
    lìng
    biān
    luó
    hán
    zhái
    xiāng
  • shí
    jìn
    chóng
    lòu
    shí
    shì
    qiè
    cán
    yáng
    yuàn
    fàn
    jīn
    yīng
    shēng
    jūn
    bái
    táng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及注释
暗暗淡淡紫,指的是淡紫色的花朵隐约可见;
融融冶冶黄,指的是黄色的花朵温暖而热烈;
陶令篱边色,指的是陶渊明家篱边的花色;
罗含宅里香,指的是罗隐家中的花香;
几时禁重露,指的是露水重重,不知何时才能消散;
实是怯残阳,指的是花儿害怕残阳,不愿离去;
愿泛金鹦鹉,指的是希望能够乘着金色的鹦鹉飞翔;
升君白玉堂,指的是飞到君王的白玉堂上。
注释:
暗暗淡淡紫:形容淡紫色的景象,暗淡而朦胧。

融融冶冶黄:形容黄色的景象,温暖而明亮。

陶令:指唐代诗人陶渊明。

篱边色:指篱笆旁边的景色。

罗含:指唐代诗人罗隐。

宅里香:指宅院内的花香。

禁重露:指晚霞时分露水渐重。

怯残阳:指太阳快要落山,显得有些羞怯。

金鹦鹉:指传说中的神鸟,形状像鹦鹉,羽毛金黄色。

升君白玉堂:指神仙升天,进入白玉堂,表示祝愿诗人的君主能够得到升迁和提升。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注:此处“暗淡”的意思是深沉、含蓄)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注:陶渊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著名句子。篱边菊花可以说是他笔下的经典之作。罗含则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名字也成了一个艳语的代名词。)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注:菊花在露水中显得更加生动、美丽,但是在夕阳的照射下,会变得暗淡无光,失去它的娇美。这里也象征着人生的变故,或许是作者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与忧虑。)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鹦鹉杯是唐代酒器,形状像鹦鹉,容量很小,只能盛一两的酒。这里表现出菊花的高洁与廉耻,即使被摘下,也要留在清幽之地,宁愿成为独坐品茗者杯中的一缕清香,也不愿意来到富贵人家的酒席上显露自己的高雅气质。)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彰显出诗人对紫菊的独特感受,深刻描绘了菊花的性情和造型。接着是“融融冶冶”的黄色,这里的“融融”是指郁郁葱葱、茂盛繁华的样子,“冶冶”则表现出黄菊的绚烂盛开。整个描写中,诗人通过色彩的交织、起伏与变化,营造出一种华美而又含蓄的意境。 其次,诗人通过借菊喻才、抒怀寄情,表达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他不甘于平庸,渴望进身朝廷,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这里的菊花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表达了他对于理想追求的执著和坚定。同时,诗人也通过菊花的奉献精神,表达出自己对于爱国、为人民服务的追求和热爱。这种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在当时社会中并不普遍,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最后,诗人通过对于菊花的描绘和借用,表达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于人生的反思。他深刻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唯有追求卓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同时,在这种坚毅和豁达中,诗人也表现出了自我欣赏和自我放纵的个性特点,展示出了一种独立、自信的形象。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于菊花的借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追求、社会责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热爱。其艺术手法优美自然,意境深远博大,是中国唐代诗歌的杰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到任宏农县尉后不久所写,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校书郎,而且刚刚被调往地方担任县尉。但随着几经波折,他又因改判死囚的事情被罢官,这对于怀揣追求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为了重新振作和开拓新的出路,李商隐辞去官职,到长安居住,并以求汲引为目标。这期间,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境遇,思考着自己应该如何找到一条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商隐创作了这首《庐山谣》。诗中,他以庐山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胜地为象征,描绘出自己内心的深重孤独和彷徨。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名句来表达人生短暂、流转不息的主题,同时也借用庐山天下秀丽、高峻的景色,唤起读者对于自然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李商隐的文学才华和情感细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代士人的身世之感和内心不安,同时也抒发出诗人追求自由、追求卓越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因此,这首诗成为了李商隐早期诗作中的佳作,也是具有很高价值和权威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本文是对邓中龙所作的李商隐的《菊花》一诗进行的赏析。该诗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庐山谣》的末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 在《菊花》一诗中,诗人李商隐借菊花之意表达了自己渴望升迁的情感,但他感到非常无助和绝望,只好想到了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上升至白玉堂宴会一场的想法。这种情感激烈而带有强烈的愿望,但仍然存在着升上殿堂的渴求。 相比之下,李商隐在《庐山谣》一诗中所表现的主题则更趋向于孤独、彷徨和无奈。诗人用庐山秀丽的风景寄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并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表达出人生短暂、流转不息的主题,同时也唤起读者对于自然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的分析中,邓中龙表示《野菊》和《菊花》的笔法相似,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作者的观感,而后者则更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他认为即使在这首自叹之作《庐山谣》中,李商隐的总体性格并没有改变。之前的《野菊》、《菊花》甚至可与本诗的陶令、罗含等作品一同见证了他对自己才能品质的肯定。 总体来说,邓中龙对于李商隐的《菊花》一诗做出了深入的阐述,并将其与其他作品进行了对比,从而更好地解读了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赏析详情»


李商隐简介
唐朝 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