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茶》拼音译文赏析

  • qín
    chá
  • [
    táng
    ]
    bái
  • xíng
    qún
    dòng
    neì
    táo
    táo
    rèn
    xìng
    shēng
    jiān
  • pāo
    guān
    hòu
    chūn
    duō
    mèng
    shū
    lái
    lǎo
    gēng
    xián
  • qín
    zhī
    wén
    weí
    shuǐ
    chá
    zhōng
    jiù
    shì
    méng
    shān
  • qióng
    tōng
    xíng
    zhǐ
    cháng
    xiāng
    bàn
    nán
    dào
    jīn
    wǎng
    hái

原文: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相关标签:爱国

译文及注释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孤独地寄身于世间的喧嚣动荡之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自从放弃官职以来,春天多了许多梦境,不再读书,老了更加闲散。
在琴声中领悟人生,只有渌水的清泠;在品茶时怀念旧友,只有蒙山的故事。
无论贫穷或富有,行止常伴随着我,难道我今后就没有去处了吗?
注释:
1. 兀兀:形容孤独、寂寞。
2. 寄形群动:指人的生命不过是寄托在身体上,而身体又是万物中的一员。
3. 陶陶:形容自由自在、放荡不羁。
4. 任性: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5. 春多梦:指年轻时充满梦想和幻想。
6. 不读书:指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不再关注世俗的成败得失。
7. 老更闲:指年老之后更加悠闲自在。
8. 琴里知闻唯渌水:指琴声只能传到渌水之外,表示孤独无人相伴。
9. 茶中故旧是蒙山:指茶中的故友只有蒙山,表示孤独无人相伴。
10. 穷通行止常相伴:指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行止都是相似的。
11. 吾今无往还:表示作者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了,也许是因为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白居易、整理、补充注释、佚名 以下是对白居易所提到内容的补充注释: 作者:佚名⑴ - 佚名:指无名氏。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很多书籍、文献的作者无法考据。 - ⑴:表示序号。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⑵ - 兀兀:指高傲自负、高傲孤立的样子。 - ⑵:同上。 陶陶(yǎoyǎo):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 陶陶:指神情愉快、与世无争的样子。在《诗经》中,常用“君子陶陶”来形容一位优秀的君子形象。 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琴茶》的诗歌是一首表达诗人白居易晚年心态的佳作。全诗共分五节,通过诗人个人经历来表现了他们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首联中,诗人写出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的特点,并且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所以多次受到排挤。最终,“抛官”成为了诗人的选择。诗人表明了自己退隐后的惬意之状,可以春眠,更觉逍遥自在。 第三至第四联诗人写出了自己的音乐和茶文化倾向。他提到了古琴曲《渌水》,并且表达了对此曲的喜爱。一方面,古琴与诗文,都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代表了诗人高尚的文化情趣;另一方面,蒙山茶也是一种高尚的饮品,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彰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统的强烈执着。 在尾联中,诗人的忠君爱国之心得以表达。尽管他选择了“抛官”退隐,但他并未放弃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他认为作为一名公仆,既要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又要承担报国的责任,这也是儒家重视君臣、父子和睦的思想精髓。最终,诗人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 鉴赏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