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及注释:
望海楼明照曙霞,眺望海景,楼台高耸,晨曦照耀。
护江堤白踏晴沙,河堤宽阔,白色沙滩,晴朗天气。
涛声夜入伍员庙,海浪声响,夜晚传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春天柳树绿意盎然,藏匿在苏小家中。
红袖织绫夸柿蒂,红色袖口织有绸缎,夸耀着柿子的美味。
青旗沽酒趁梨花,青色旗帜,沽酒品尝,趁着梨花盛开之时。
谁开湖寺西南路,不知是谁开辟了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青草绿意盎然,裙腰斜挂。
注释:
望海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一座古代观景楼。
明照:明亮的照耀。
曙霞:早晨的红霞。
护江堤:保护江堤不被水侵蚀。
白踏晴沙:白色的脚印踩在晴朗的沙滩上。
涛声:波浪拍打的声音。
伍员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一座古代庙宇。
柳色:柳树的颜色。
春藏:隐藏在春天里。
苏小家:指唐代诗人苏小小的家。
红袖:红色的袖子。
织绫:一种绸缎。
夸柿蒂:夸奖柿子的果实。
青旗:蓝色的旗帜。
沽酒:卖酒。
趁梨花:在梨花盛开的时候。
湖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一座古代寺庙。
草绿裙腰:绿色的草地和裙子的腰部。
一道斜:斜着的一道。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早晨,杭州城外的望海楼笼罩在美丽的朝霞中,我走在护江堤上,踩着柔软的白沙。
注释:此句描写了早晨的杭州城外风景,包括早霞,护江堤和白沙。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身份为佚名,但其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唐朝长庆年间(822-824年),当时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在这段历史背景下,杭州是中国南方最具文化艺术氛围的城市之一,也是唐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此时的白居易正处于他的政治生涯巅峰,来到杭州担任刺史一职也是他官场上的重要一环。
据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所述,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杭州城外的美丽自然风光。在唐代,诗歌都强调意境和意象,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是精致细腻地描写了早晨杭州的美景,从朝霞、护江堤、白沙、钱塘江声到绿柳芳华,每个细节都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细致描绘。
通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在唐代兴盛的文化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这首诗也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作为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这首诗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杭州早晨自然风光的印象和认知。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诗歌赏析的主题是唐代诗人佚名所作的《杭州南园十咏》中的一首诗《望海楼》。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杭州城东楼和护江堤、春潮汹涌、夜涛摩荡、苏小家等多个景点的描写,展示了杭州早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首先,诗人以“望海楼”和“护江堤”为引,通过描绘早晨的辉彩早霞和泛光晴沙,营造出秾丽畅朗的氛围。在这种气氛下,诗人通过“照”楼曙色、“踏”堤遨游的方式,表现出游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细致描绘,紧扣主题的“望”字。
接着,诗人转向季节特征的描写,将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和伍公庙、苏小家的春光新绿融为一体,生发出夜入、春藏美妙联想,超越时空,使古老的胜迹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最后,诗人从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描绘了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通过描写这些民俗文化现象,诗人不仅展示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素养,更是将当地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篇诗歌赏析通过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呈现了佚名所作的《望海楼》诗歌中所流露出的杭州早晨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美丽,揭示出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对杭州早晨的美景能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