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楼晓望》拼音译文赏析

  • lóu
    xiǎo
    wàng
  • [
    táng
    ]
    bái
  • píng
    zhū
    kǎn
    líng
    chén
    shān
    chū
    míng
    shuǐ
    xīn
  • zhú
    xiǎo
    lóng
    xián
    lǐng
    yuè
    pín
    fēng
    nuǎn
    sòng
    guò
    jiāng
    chūn
  • chéng
    yīn
    chù
    yóu
    cán
    xuě
    shēng
    qián
    weì
    yǒu
    chén
  • sān
    bǎi
    nián
    lái
    lóu
    shàng
    céng
    jīng
    duō
    shào
    wàng
    xiāng
    rén

原文: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独自倚着红栏杆,凌晨时分,山峦渐渐显露,水面也变得清新。
竹林中的雾气,笼罩着岭上的月亮,清晨的微风,暖暖地吹送着江边的春天。
子城的阴处,仍有残留的雪花,衙门前的鼓声,还未有尘埃落定。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有多少思乡之人,眺望着远方。
注释:
独凭朱槛立凌晨:独自站在红色栏杆旁边,迎接清晨的到来。

山色初明水色新:山峰的轮廓开始清晰,水面的颜色也变得新鲜。

竹雾晓笼衔岭月:竹林中的雾气像笼子一样围绕着山岭,月亮被笼罩其中。

频风暖送过江春:春风频繁地吹过江面,带来温暖的气息。

子城阴处犹残雪:子城的阴暗处仍然残留着雪花。

衙鼓声前未有尘:衙门前的鼓声响起,但地面上没有尘土。

三百年来庾楼上:三百年来一直在庾楼上。

曾经多少望乡人:曾经有多少人在这里眺望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佚名、白居易、江州、子城 整理补充注释如下: 作者:佚名①[[1](https://zh.wikipedia.org/zh/%E7%99%BD%E5%B1%85%E6%98%93)]。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所作。 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在主城内所修筑的小城或者城门外所筑用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5%9F%8E)]。 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1](https://zh.wikipedia.org/zh/%E7%99%BD%E5%B1%85%E6%98%93)]。 注释详情»


赏析
在那里活动,景色宁静。这两句通过对城市的描绘,突出了白居易身处的环境与时间背景。 最后两句是表达作者悠久乡思的关键。楼上目断长江尽,楼前波涛皆未平。通过“目断长江尽”,我们可以想象出白居易站在庾楼上俯视长江,心中涌起无限的乡愁之情。最后一句“楼前波涛皆未平”,则将乡思更深刻地升华为内心的疾苦和激荡。在这句诗中,白居易不再是一个豪情万丈的文人,而是一个渴望故乡、挣脱世俗束缚,沉醉于内心情感的普通人。诗的末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将乡思情感与时间空间结合在一起,留下了浓郁的诗意和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对环境、季节、时间多侧面的描绘,以及情感的真挚、深邃和跨越时空的回响,这首诗构成了一个美妙的乡愁诗篇,展现了白居易独具特色的抒情才华。 赏析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