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拼音译文赏析

  • xuě
  • [
    táng
    ]
    bái
  • qīn
    zhěn
    lěng
    jiàn
    chuāng
    míng
  • shēn
    zhī
    xuě
    chóng
    shí
    wén
    zhé
    zhú
    shēng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已经惊讶到被子和枕头都冷了,又看到窗户明亮。深夜里知道雪下得很厚,偶尔听到折断竹子的声音。
注释:
已讶:已经惊讶。
衾枕:被褥和枕头。
冷:寒冷。
复见:又见到。
窗户:窗子。
明:明亮。
夜深:深夜。
知:感觉到。
雪重:雪很厚。
时闻:有时听到。
折竹声:竹子被雪压弯时发出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汉字译文、注释、夜卧枕被如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卧(wò):夜间躺着;枕(zhěn)被:枕头被子;如冰:枕头和被子冰凉刺骨;不由:不禁、不自觉;让我很惊讶:让人感到惊异;窗户:窗子;白雪泛出的光:雪光;照亮:照耀、使明亮;夜深:深夜;不时:时常、经常;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雪重压在竹枝上压折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夜雪》一诗是佚名作于公元816年的五绝,描写了夜晚的大雪景象。虽然在咏雪的篇章中属于平凡不起眼的一篇,但其凝重古朴、清新淡雅的风格却令人难以忘怀。 在这首诗中,作者白居易从新颖别致的角度出发,通过立意不俗的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场夜雪。诗中,他避开传统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先从人的感觉写起,“已讶衾枕冷”暗示雪大到足以使人感受到寒冷。这一点与生活经验相符,落雪初期,气温不会立即下降,待雪大时空中的严寒才会加重。接着,诗人通过“不应有恨”这句话,将雪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夜雪》与众不同之处,雪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虽然雪会带来寒冷和困境,但人们不应因此而怨恨它,反而应该保持纯净和善良的心灵。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描写雪景的同时,通过情感的表达达到了情感共鸣,超越了单纯的描写。作者不仅运用新颖别致的手法,而且将雪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展示了他对于大自然、情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思维越来越注重创新的时代,这首传世佳作仍能引人深思,它的美妙之处,不断启发着人们探索艺术的边界。 鉴赏详情»


句解
《夜雪》是一首佚名作于公元816年的五言切韵诗。诗中,作者从冷和明的触觉和视觉写起,生动描绘了一场夜间的大雪。开头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暗示着雪下得很大,气温骤降,人们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发现被子已经冰凉,窗户也被雪映照得非常亮。这种侧写手法,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艺术氛围。 诗中还通过“冷”字、倒装句等手法,巧妙地描述了雪的特点和人们对雪的感知。例如,“衾枕冷”说明人们已经拥衾而眠,点出这是一场“夜雪”;“复见窗户明”则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雪景。而“时闻折竹声”这句则变换角度,从听觉出发,点出大雪的凄美与寂静。整首诗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还表达了对纯净和善良的追求。 句解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