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及注释: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堂前的枣树被西邻的人摘了,我这个没有食物和孩子的妇人只能任由他们摘取。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因为害怕所以不得不亲自守护。
虽然有很多远客来访,但我还是要插上篱笆来保护自己。
我已经向征求过贫穷的帮助,但是现在我只能想起战争和马匹,泪水涌满了我的眼眶。
注释:
堂前:房屋前面。
扑枣:摘下枣子。
任:任由,随意。
无食无儿:没有食物,没有孩子。
困穷:贫困。
恐惧:害怕。
转须:必须。
防:防备。
远客:远方来的客人。
插疏篱:插上篱笆。
甚真:非常真实。
征求:寻求。
贫到骨:极度贫困。
戎马:指军队。
泪盈巾:泪水满满地盈满了巾帼。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草堂(cáotáng)前的枣树(zǎoshù),任由(rènyóu)西邻(xīlín)打枣(dǎzǎo)。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líbā)就显得太较真了。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
1.草堂:古代文人雅居,多在山间林下或水边,以观景、垂钓、吟诗作画等。
2.枣树:果树的一种,果实可食,也可制成蜜饯和酒。
3.任由:表示即使有别的选择或方式,也不阻挡或干涉。
4.饭:指粮食,其生活所必需。
5.恐惧:害怕、担心的意思。
6.态度:对人或事情的态度、看法和处理方式。
7.可亲:指阳光、开朗、友善、亲切的状态。
8.防着:提防、警惕的意思。
9.较真:指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斤斤计较。
10.赋税:古时国家向民间征收的重税。
11.一贫如洗:形容极端贫困,没有任何财产和积蓄。
12.战乱:指战争和动乱,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受到威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漂泊时,居住在瀼西一所草堂中的经历。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的西邻寡妇常来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寡妇来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下了这首《又呈吴郎》诗劝告吴郎。由于此前杜甫已经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的诗歌,他在这首诗歌中故意使用了“呈”这个敬词,以显示出对吴郎的尊重和礼貌。
据记载,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成书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在此时期,杜甫已经离开长安,开始四处流浪,他曾在四川、湖北等地漂泊谋生。正是在漂泊生涯中,他写下了这首《又呈吴郎》。此诗既反映了杜甫对于小人勾心斗角、钩心斗角的强烈抨击,也折射出杜甫为了生计所经历的艰辛、绝望和无奈。通过这首诗歌,杜甫表达了自己对于小人行径的憎恶以及对于真善美的信仰。这首诗也成为了唐代杜甫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篇章,被人们称誉为“诗中佳品”。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诗歌,其作者是佚名。这首诗的第一句便直接点明了主题,以诗人自己过去对待邻妇扑枣的经历为引子,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诗中使用了入声字“扑”,意味着打枣的动作敏捷、轻快,也为整首诗的情调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着重描述了邻居寡妇的困境:“无食无儿一妇人。”这位老寡妇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无人赡养,日子十分艰辛,只能到他人家打枣度日。正是因为寡妇的这种无依无靠的境遇,作者在诗中强调了对她的同情与理解,并表示应该给予她帮助和照顾。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更是强烈谴责了吴郎的不近人情行径:“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其中,“远客”指吴郎,而“疏篱”则是指吴郎设置的篱笆。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吴郎小心眼、计较利益的批评,并强调了对于邻居需要互帮互助的情感和责任。
总体来说,这首诗中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讨,突显出作者对于穷苦人的同情和对于不近人情之举的不屑和谴责,同时也称颂了贯彻互助互爱理念的精神。这首诗语言简洁,表达直白,凸显出杜甫的人文关怀,并展现出他深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鉴赏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