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离开城郭,到郊外的轩楹之下,眺望四周,没有村庄可见。澄江水面平静,岸边稀少,晚上幽深的树林中开满了花朵。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细雨中,鱼儿出来游泳,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这里只有两三户。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蜀地常年夜雨连绵,而江边的栏杆已经晴朗。树叶湿润,林塘密布,衣服干爽,枕席清凉。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我已经老病交加,何必再追求虚名。只喝一点点酒,深情地送走这一生。
注释:
去郭:离开城郭。
轩楹:高大的门楼。
敞:宽敞。
无村眺望赊:没有村庄可以眺望,自由自在。
澄江平少岸:澄江平静,岸边很少。
幽树晚多花:幽静的树林,晚上开满了花。
细雨鱼儿出:细雨中鱼儿出来游动。
微风燕子斜:微风中燕子斜飞。
城中十万户:城中有十万户人家。
此地两三家:这里只有两三户人家。
蜀天常夜雨:蜀地常年夜间下雨。
江槛已朝晴:江边的栏杆已经晴朗了。
叶润林塘密:树叶湿润,林塘密布。
衣干枕席清:衣服干了,枕席清爽。
不堪祗老病:身体已经不堪负荷老年和疾病。
何得尚浮名:怎么还能追求虚名。
浅把涓涓酒:喝一点点清淡的酒。
深凭送此生:深深地依赖着这样的生活。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其一】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注释:草堂:简陋的茅屋,指古代文人常常隐居于此写作和思考;轩楹:楼阁式建筑,用于广场、公园等场所;视野开阔:指较为远大的视觉景观;树木葱茏:形容树木繁茂,枝叶茂密;似锦的繁花:指如织锦般盛开的花朵;江水上涨:指江水水位上涨;几与江岸齐平:指江水水位上升,与岸边水平齐平;蒙蒙细雨中:指微弱的细雨;燕子斜飞:形容燕子飞行时呈斜角度;十万户人家:指人口众多的城市。
【其二】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注释:蜀地四川:指中国西南地区;栏杆:边缘护栏;淋得湿润:指花叶被雨水淋湿了;密密麻麻:指很多;水洼:地势低洼处积水的坑坑洼洼的地方;体弱多病:身体虚弱,疾病较多;功利与浮名:指追求名利;倒酒来饮:形容孤寂无聊时拿酒消磨时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水槛谴心二首》是一篇由佚名所作的唐代诗歌,大约创作于公元七六一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这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在这个美丽的景致之下,诗人找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作为一位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诗人在草堂中得到了重生,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创作出这篇深具意境和哲理性的诗篇。通过水槛垂钓,眺望远方,融入自然之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信仰。这篇诗作也反映了当时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形态之美的赞叹。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咏物诗,通篇洋溢着清新自然、宁静安逸的意境。诗歌的首联描绘了草堂宽敞开阔、离城郭很远的环境,使得诗人可以远望风光,接下来四句紧接着描述了眺望到的景色,江水清澈如镜,树木繁茂夹杂花朵,生动地传递出春日黄昏的美好气息。
接着,诗人通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娓娓道来微风细雨中鱼儿和燕子的欢快和灵动,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春景,营造出了宁静惬意、舒适愉悦的情境,令人陶醉。最后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加凸显草堂的清幽幽静,让人感受到安宁与舒适的愉悦。
整篇诗歌运用对仗、转折等手法巧妙地构思了形象生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质朴自然、清新宁静,自有一种恬淡生态的美感,让人感受到那份静谧与安宁,是一首优美绝妙的佳作。
赏析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