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yǎn
    zhōu
    chéng
    lóu
  • [
    táng
    ]
  • dōng
    jùn
    tíng
    nán
    lóu
    zòng
    chū
  • yún
    lián
    hǎi
    dài
    píng
    qīng
  • zhàng
    qín
    beī
    zài
    huāng
    chéng
    diàn
    殿
  • cóng
    lái
    duō
    lín
    tiào
    chóu
    chú

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译文及注释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东郡的人们急忙赶往宫廷,太阳刚刚升起,南楼上眺望。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漂浮的云朵连着海岱山,平原延伸到青徐山。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孤峰上有秦朝的碑文,荒凉的城池里还有鲁国的宫殿遗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这里历史悠久,充满了古老的意味,站在这里眺望,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注释:
东郡:指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是古代的一个郡。

趋庭日:趋,快速走;庭,指皇帝的宫殿。意为快速走向皇帝的宫殿。

南楼:指宫殿中的楼阁。

纵目:放眼远望。

浮云连海岱:海岱,指山东半岛的海岸线。意为浮云连绵不断,像是连着海岸线一样。

平野:平坦的平原。

青徐:指山东省的徐州地区,因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故称青徐。

孤嶂:孤立的山峰。

秦碑:指秦始皇时期的碑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文物之一。

荒城:荒凉的城池。

鲁殿:指鲁国的宫殿。

多古意:指这些景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了古代的气息。

临眺:俯视远望。

独踌躇:独自思考,感慨。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注释】: - 兖州:兖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为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 城楼:指兖州的城楼,城楼是城中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墙防御的主要设施。 - 白云:形容岱山、泰山之间常年盘旋不去的白云。 - 东海:指黄海。 -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泰安市境内。太行山与华山并称为中国第一高山。 - 青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 -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 秦始皇:秦始皇嬴政,中国第一个统一各国的皇帝,公元前259年出生,公元前210年去世。 - 石碑:也称石阙,即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是用来记载事迹和纪念历史人物的。 - 鲁恭王:指鲁哀公,鲁国的君主,距今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 灵光殿:鲁哀公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修建的宫殿,又称为灵光寺。现在只剩下荒芜的城池。 - 怀古伤感:指怀念古代的辉煌和英雄事迹,感叹时光流转,岁月不居的情感。 - 徘徊:来回踱步,表示思考、犹豫、忧虑等情绪。 【汉字译文】: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郡之时就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层意思相互交织,交相辉映。诗人以自己登楼观光的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对兖州及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首联点出了作者登楼的缘由和时间,颇有戏剧性的色彩。作为一首登高赋,从此处可以感受到它的高度凝炼。在“趋庭”和“初”字的提示下,我们不难想象出诗人登上城楼时的场景,而“纵目”二字精妙地表现出他眼中所见的壮绝景象。 接下来两联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浮云盖地,极目远望,让人感受到山东平原的恢弘壮阔。同时作者选用地理名词“兖”、“青”、“徐”,与“连”、“入”二字结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兖州位置和经济特色。最后一联则是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描述,引发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全诗运用自然景色、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多层次描写,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是一篇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经典名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登兖州城楼》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的作者佚名正在旅游齐赵一带。据传,《望岳》和这首诗都是作者在此次旅行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所见所闻的深切感受。 据邓魁英编的《杜甫选集》介绍,这首诗是作者登上家乡兖州城楼视父亲而作。诗中描写的兖州和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均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在唐代,诗歌成为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以诗歌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尤其是在旅行中,观察自然景色、人文风情等,更容易激发起诗歌创作的灵感。因此佚名在游历齐赵的过程中,借机倾诉内心的感受,创作出这首气势恢宏的登高赋。 总之,这首《登兖州城楼》的创作背景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旅游经历的启发,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感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