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译文及注释:
众鸟高飞尽,所有的鸟儿都飞得高高的不见了踪影,
孤云独去闲。只有一朵孤独的云彩悠闲地飘走了,
相看两不厌,我们相互对望,互相欣赏,从不感到厌倦,
只有敬亭山。唯有敬亭山,才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景色。
注释:
众鸟高飞尽: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不再停留。
孤云独去闲:孤独的云彩也离开了,漫无目的地飘荡。
相看两不厌:相互对望,不会感到厌烦。
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这座山峰。
惟/唯:只有,仅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鸟儿:指飞鸟。
孤云:孤单漂浮的云朵。
敬亭山:在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一带,敬亭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山峰之一,据说曾经有卫国公石遗址的碑文在山上。
默默无语:形容安静而不言语。
寂寞:孤独、凄凉。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城,当时他还没有失意长期漂泊的经历,感性和情绪方面应该不至于如此低落。此外,这首诗中涉及到“亡国之君”,对唐朝官场和政治现状的不满,这与李白753年的身份和境遇并不相符。其次,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还应该在他的好友、诗人杜甫去世后一段时间内,因为这首诗中有“哀此九州生民,万岁为台阁所共仰”之语,而这正是杜甫去世后唐玄宗追赠他的官职所使用的语言。据此推测,这首诗可能作于761年左右。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源于李白的切身经历,展现了他面对风雨、孤独、寂寞时内心的挣扎和不懈追求自由、宁静、饱满生活的决心和追求。这首诗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意味和诗意,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佚名诗以两句写景开篇,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作者运用寥寥数语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在这些形象语言的作用下,读者仿佛感受到大自然中万物的无情离别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静”的境界也逐渐被描绘出来,从而强调了诗人内心希望得到的安静、宁静。
“尽”、“闲”两个词巧妙地传递了作者的感情,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这种表现手法将孤独与寂寞深刻地融入到自然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对“独”字的巧妙运用,加之后两句的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出了诗人穿越世事,始终保持自由舒畅、独立明志的理想状态和精神世界。
此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中也运用了不少富有诗意的表现手法。比如,“众星拱月”式并置,强调了“众鸟”和“孤云”之间的对比关系;同时,前句中心词“鸟”加上“飞”字组成复合意象,强化了动态表现意义。
总之,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中,佚名诗人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寂静而又独立、自由的形象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想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启示了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平静、宁静和自在。
赏析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