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及注释:
时代迈进了它的国度,昊天的儿子掌管着它,周朝的礼仪得以实行。言辞轻薄却震动了整个国家。怀柔百神,包括河流和高山,都支持着王维的统治。
明明白白地执掌政务,按照礼仪行事。放下武器,背负弓箭。我寻求着美德,展现在时代的夏季,允许王保持它。
注释:
时迈其邦:时代变迁,国家兴衰。
昊天其子之:指天子,昊天为天之神,其子即天子。
实右序有周:实,指真实、确实;右序,指官职次序;有周,指周朝。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薄言,指言辞简短;震之,指震动、感动;莫不震叠,指所有人都被感动。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怀柔,指安抚、调和;百神,指各种神灵;河乔岳,指黄河、乔山、岳山等地。
允王维后:允,指批准、同意;王维,指唐代著名诗人;后,指后人、后代。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明昭,指明亮、清晰;有周,指周朝;式序在位,指按照官职次序就位。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载,指装载、携带;戢,指收起、收拾;干戈、橐弓矢,指战争的武器。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我,指作者;懿德,指高尚的品德;肆于时夏,指在时代中展现;允王保之,指希望王公能够保持高尚品德。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皇天(上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和高山。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就收藏了兵器,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注释:
1. 诸侯邦国:指周代有领土、贵族的小国家。
2. 皇天:古代尊称上天,即天帝。
3. 大周王朝:指周朝的一个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4. 施威:施加威力,威慑。
5. 安抚:安定,使平静。
6. 光大大周功业:推进大周王朝的建设和发展。
7. 文王:周朝第五任君主,周公旦之父。
8. 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收缩兵力,表示统治地位更为稳固。
9. 施美德:施行美好的道德规范和政策,以治理社会。
10. 天命:指天意,亦即上天所赋予君王的权力和使命。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大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舞之一,由周朝的周公传下来。该舞以西周建国过程中的六大事件为主题,展现了周朝建国的崇高理想和气势磅礴的场面。《大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达了周朝从北出到灭商再到征服南方的历史发展过程。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在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以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上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大武》便是周朝在此传统基础上所创作的,并成为了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大武》强调了战争与征服,正是因为周朝建国是通过武力征服的结果。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表示《大武》的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周朝从北出到灭商,再到征服南方的过程,以及周公与召公的左右分工。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在野以为谋也,六奏象承袭旧业以崇尊主也。”
总之,《大武》在展现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时,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战争场面,更体现出周朝建立完整的统治体系的宏伟构想。是一部向人们展示周朝文化精神、历史底蕴和政治理念的杰作。
鉴赏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