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及注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汉字译文:
风一吹起,便吹皱了一池春水。
我闲逛在香径里,引着一对鸳鸯,手里捏着红杏花蕊。
斗鸭在栏杆上独自倚着,我佩戴着碧玉饰品,斜着头搔着头发。
整天都在盼望你,但你却不来,我抬头听到鹊鸟的欢叫。
注释:
风乍起:突然起风。
吹皱:吹起波纹。
一池春水:一池春天的水。
闲引:悠闲地引导。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头部和颈部呈黑色,雌鸟头部和颈部呈棕色。
香径:散发着香气的小路。
手挼:用手捏住。
红杏蕊:红色的杏花花蕊。
斗鸭阑干:斗鸭是一种野生的鸭子,阑干是指栏杆。
独倚:独自倚着。
碧玉:一种绿色的玉石。
搔头:用手指梳理头发。
斜坠:斜着垂下。
终日:整天。
望君:期待你。
举头:抬头。
闻鹊喜:听到鹊鸟的叫声,表示喜悦。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特意引着自己的宠物鸳鸯,走在香径之上,慢慢地品味红杏花朵,这种叙述方法直接突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安和绝望。整首词句句优美,字字精准,隐隐透露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妩媚、柔情和风情万种。细腻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战争。整个词的主题清晰,意境高雅,前两句名句传承千古,流传至今。这首词除了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外,更是唤起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这种无精打采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即使走遍整个花园,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愁苦和相思之情。最后一句“但不见温泉水到来”,更是把作者写作的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温泉是一种能够给人身体和心灵带来舒适和放松的自然资源,而女主人公最需要的也正是同样的安慰和温暖。但是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所以她无法得到这种安慰和放松。
总之,蔡厚示的这首《满池塘》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含蓄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贵族女子在春天里面对离别与相思的痛苦和无奈。词中使用的风吹皱池水、摘花揉碎等细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令人感受到她的孤独、失落和渴望。同时,词中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赏析二详情»
评析:
冯延巳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景物为基础,以描绘物象起兴,逐渐引出情感抒发,成为他的代表作风。这篇词作《如梦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开头便以写景为主,点明了当时的季节和环境。接下来,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她的活动和神态的描绘,逐步展现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丈夫的思念和期待。整篇词作清丽细密,委婉含蓄,从词句运用到情感表达都十分娴熟巧妙。
其中,“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被誉为传诵古今的名句,不仅描绘了春风初起时碧水的变化,更将女性内心的激动和趋近彼岸的爱情暗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感受到春日中的轻盈和悠闲,以及女性内心的喜悦和憧憬。
总之,冯延巳的《如梦令》通过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将词人个人哀怨和对爱情的表达融合在文中,使读者对于他的感情充满了共鸣。这样的融合方式,也成为了唐诗、唐词最精妙的表现方式之一。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
【注】:春风:指春季的和煦风光;乍起:突然刮起;皱:波浪轻抚水面而形成的波纹;碧水:清澈透明的水。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注】:闲来无事:闲暇无事;花间小径:花园中的小路;逗引:逗弄;鸳鸯:一种水鸟;雌雄常常成双;杏花蕊:杏花的花蕊,指花粉;揉碎:用手指捻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注】:独自:一个人;倚靠:依靠;栏杆:栏杆柱子之间的横杆;斗鸭:一种家禽;碧玉簪:用碧玉为饰的发簪;斜垂:向一侧倾斜。
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思念:想念;心上人:指自己所爱的人;始终:一直,始终如一;不见回来:没有回来;愁闷:忧愁烦闷;喜鹊:一种常见的鸟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冯延巳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出生于五代时期的广陵(今江苏扬州),逝世于北宋初年。他曾任南唐宰相,并因此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冯延巳的词作主要表现了闲情逸致的特色,文风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对于北宋初年的词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的《钓矶立谈》也曾赞誉冯延巳:“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他的词集名为《阳春集》,被誉为南唐词坛的佳作之一,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