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译文及注释:
跨着征鞍,横冲直撞,向着襄州进发。马儿踏着高高的秋草,飞快地奔驰。芙蓉花还没有凋谢,笛声吹响,唤起了边塞的愁绪。如果想要成就功名,就必须向前奋斗。
凤凰雏鸟在严寒中挣扎,龙的骨头已经腐朽,蛟渚深处幽暗,鹿门也是一片荒凉。看尽了人世间的风云变幻,感觉一切都如同沧海一粟。棋子已经开始移动,必须要高度集中精神,谋划好下一步。不要只是空谈,要有实际行动,才能获得封侯的荣耀。
注释:
跨征鞍:指跨上马匹,准备出征。
横战槊:手持长矛,准备参加战斗。
上襄州:指出征前往襄州。
便匹马、蹴踏高秋:指马蹄踏过高秋的景色,形容出征的壮烈。
芙蓉未折:指芙蓉花还没有开放,暗示出征的时间很早。
笛声吹起塞云愁:指笛声响起,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指男子如果想要成就功名,必须向前奋斗。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形容时光流逝,事物的变迁。
阅人物、渺渺如沤:指看到的人物很多,像是在浑浊的水中观察。
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比喻事情已经开始,必须高度警惕,做好应对措施。
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指不要只会说空话,而是要靠实际行动去赢得功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赏析。该词的作者不详,而题目中的“陈舍人”则为作者的朋友,是一位官员。在上片三句中,作者直接写出了陈舍人赴襄阳上任的情景,用“跨征鞍,横战槊”来形容陈舍人,表现了出征的英勇形象。同时,通过使用“征”、“战”等词语,制造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也暗示了陈舍人此次去往的襄州临近宋、金边界,具有前线出征的意味。作者在接下来的两句话中,预祝陈舍人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打击敌人,表达了自己对陈舍人的鼓励和祝愿。
“蹴踏”一词则是描绘陈舍人在疆场上奔驰的英姿,在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把踩踏的动作与战马驰骋的形象联系起来,增强了表现力度。接下来的“芙容”二句,进一步说明了陈舍人赴任的原因,指敌人骚扰、边塞吃紧。作者使用“芙蓉未折”来表示时间,这里是夏天荷花未凋谢的象征,也暗示着敌人即将到来的紧迫感。最后的“笛声”和“塞云”则分别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和战云的形成,更加强调了词中所表达的出征和战斗意志。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陈舍人出征的情景进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出征者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在描写上,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手法和象征符号,使得整首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生动。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一些涉及地名、典故和文化背景的词语,在此根据文中内容整理补充注释如下:
1. 征鞍:犹征马。——“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是为了表示作者正处于旅途中。
2. 横战槊:横持长矛。——“槊”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器,相当于现代的长枪或长矛。这里用来描述从军或习武的情况。
3. 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襄州”指的是今天的湖北襄阳。
4. 便:骑,驾。——“便”表示骑在马上或者驾驶车辆。
5. 芙蓉:荷花的别名。——“芙蓉”又称为荷花,“龙舟赛芙蓉山”就是指在荷花盛开的时节举行的龙舟比赛。
6. 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是三国时期蜀汉臣子庞统的号,意思是代表凤凰的幼雏,寓意着庞统有着非凡的前途。
7. 龙骨:龙: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龙骨”就是指出现在联想搜索中的卧龙岗和照金山之间的一条山脉,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
8. 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鹿门”就是指鹿门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县,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地,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曾在此隐居。
9. 封侯:封拜侯爵。——“封侯”表示授予一定的爵位或爵位荣誉,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封赏方式。
注释详情»
吴泳简介: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但据记载,他约在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在世。吴泳于嘉定元年(1209年)中进士,在官场上历任著作郎、直舍人院等职务。他对国家大政方针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并应诏多次上书为时政献策,其中包括有关政治、道德、军事等方面的建议。 吴泳还历任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进宝章阁学士、温州知府等职务。在各个职务上,他都注重政治清明、廉洁奉公。他曾多次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并以此声名鹊起。 吴泳的文学才华也非常出众,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著有《鹤林集》共四十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精华之一。《鹤林集》在《四库总目》中也被收录并广泛流传。尽管吴泳的出生和去世时间不详,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卓越贡献使得他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