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译文及注释: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大别我知友:与好友分别已久,不知其下落。
突兀起西州:忽然听闻好友在西州。
十年重见:十年后再次相见。
依旧秀色照清眸:好友依然美丽动人。
常记鲒狂客:常想起好友的名字。
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邀请我一起登高远望,手扶拐杖,身披羊皮。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山峰高耸,月光洒下,夜色清明,楼台照亮。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像是一场黄粱美梦,不知不觉已过了几个秋天。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与好友相遇,一起漫步在碧绿的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举起酒杯,感叹历史的变迁,悼念已逝的英雄,悲痛难以自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不知道还有谁能写出像好友这样的诗篇,留下的遗憾和怀念充满了整个芳州。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关于一首由佚名创作,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词章。这篇词章表现了作者十年未见的友情和爱国之情。
在上片中,作者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出此地秀丽的山色,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其次,作者回想起与汉阳使君在大雪初停的往事,“鲒狂客”一词形容了汉阳使君豪爽狂放的个性,以及两人共同赏月的情景。这种畅游山水的自由逸兴,令人感叹不已。
下片则转入对过去十年时光的回忆和现实的描写。作者通过“黄粱梦”一词,将国家的盛衰变幻与个人的志向和仕途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慨。最后,作者和汉阳使君重逢,虽然心境坎坷,但在现在的相遇中,两人仍能畅谈古今,抒发愤懑之情。
整首词章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令人动容。它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爱国之情的赞颂,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考。这篇词章充分展现了佚名的词作风格,传递出了一种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离合悲欢离合闲的情感状态,蕴含着作者爱国家、爱人民的感情表达。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关于王以宁词作《浪淘沙·北青萝》创作背景的文章。
王以宁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从鼎州借来援兵解太原围。建炎中以宣抚司参谋兼襄邓制置使,升直显谟阁。后因事被贬台州、潮州。至1140年(绍兴十年)复右朝奉郎,担任全州知州。
这首词是王以宁为献给知汉阳军事的长官而写的,其中“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敬称。这位汉阳军的长官不仅是王以宁的上级领导,更是他志同道合的老友。他们曾在戍边征战,共同守卫边疆安危,十年未见的再次相逢。此时正值大别青山,这个靠近汉阳县东北的地方给王以宁带来了无尽的感慨和思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以宁深情地吟唱出《浪淘沙·北青萝》这首词。词作以汉阳为背景,描绘了大别青山的壮美景色,蕴含了国仇家恨、忠诚爱国、离别思念等情感元素。整首词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王以宁的爱国之情和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是一篇关于注释的整理和补充,涵盖了以下内容:
1. “鲒”是地名,位于浙江鄞县。
2. “杖策拥羊裘”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这里的“杖策”指的是拿着拐棍支撑身体的样子。
3. “残夜水明楼”来源于杜甫的诗《月》,描绘了明月照耀着楼前的水面,水光反射在楼台上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明”是动词,表示反射的光亮。
4. “鹦鹉”指的是祢衡,他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因不愿效忠曹操而被害,但他在汉阳的鹦鹉洲上写下了《鹦鹉赋》,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注释详情»
王以宁简介: 王以宁(约1090年--1146年),字周士,出生于湘潭(今属湖南)。他是两宋之际的著名爱国词人,被誉为“两宋天下第一才子”。 王以宁年轻时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时,他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亲自领军解了太原之围,为宋朝保住了一个关键的据点。此事虽然历史记载不多,但背后却是王以宁的英勇和忠诚。 关于王以宁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记载中并不详细。据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推测,他应该出生在约1090年左右,逝世于1146年左右,享年约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