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及注释: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松竹、翠萝青翠欲滴,寒气袭人;夕阳西下,江山渐渐暗淡。幽静的小径上,没有人陪伴,只有芳香相伴。这份孤独的悲伤,谁能听懂?仿佛和梅花在交谈,还有寻芳的伴侣。但是,刻意去闻时却闻不到芳香,因为香气在无心之处。
注释:
松竹翠萝:指松树、竹子和翠绿的萝藤,形容景色清幽。
迟日江山暮:指太阳已经落山,江山渐渐变暗。
幽径无人独自芳:指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没有人,只有花香。
此恨凭谁诉:指作者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似共梅花语:指作者和梅花有一种默契的交流,仿佛梅花在向他诉说。
尚有寻芳侣:指作者还在寻找一个能够共赏花景的伴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指作者刻意去闻花香时却闻不到,而当他无意间经过时,却能够闻到花香。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美好和香气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追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咏幽兰的诗歌进行的分析,诗歌作者不详。诗歌运用淡墨渲染的手法来表现幽兰,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诗歌本身以幽静、清幽的氛围为主,令人产生思考和想象。
上片第一句从幽静的境地入手,写到幽处深谷中的兰花,松竹翠萝为其相伴,墨色软化与清香相得益彰。这句借用了杜甫《佳人》诗语:“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将人喻为花,意蕴深邃。接下来的“迟日江山暮”承接上文,描述了春日的黄昏,以及在这时幽兰更显淡雅清绝的情景。这里的“迟日”指的是春日阳光较晚下落,此时已经渐入夜色。作者运用这个时间节点来暗示幽兰吐芳的时期即将结束,寓意深刻。
第三、四两句为诗歌中的转折点,首先是“幽径无人”,表现出幽兰的清香无人问津。其次是兰花的孤单和寂寞,这种落寞在“幽兰于春天吐芳”的情况下愈加显得深刻。这里的“芳”字,既描绘了兰花的清香飘溢,也彰显了才人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心境。句子最后表达出作者借兰花象征自己的怀抱,孤芳自赏的同时也透露了知音难觅的憾事。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从幽兰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它与其他花卉的区别,以及寂寞的心情。兰花孤独,只有梅花的默契能够与之相互理解,而寻芳侣更是咏幽兰者永恒的主题。作者在诗中多次以兰花喻才人,借兰花抒发心声,展现出孤高、清韵和忧思深沉的意境。
总之,这首咏幽兰的诗歌通过对幽兰的咏叹,表现了作者对孤独、清幽和寂寞的感受,通过对兰花的描写探讨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
- 傍晚(bàng wǎn):傍晚,指日落后到天黑前的那段时间。
- 松竹(sōng zhú):松脂和竹叶。
- 翠萝(cuì luó):青色的藤蔓植物。
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
- 幽静(yōu jìng):幽静,形容安静而空旷。
- 兰花(lán huā):一种花卉,花色淡雅,香气清幽。
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
- 脉脉(mò mò):低声细语的样子。
- 幽兰(yōu lán):粉红色的兰花,因生长在偏僻山林处而得名。
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
- 深山(shēn shān):重重山岳联成一体的山区。
- 幽芳(yōu fāng):幽深的芳香。
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 特意(tè yì):特别为某种目的而准备或安排。
- 芳香(fāng xiāng):芬芳香气。
- 不经意(bù jīng yì):没有经过思考,不是刻意的。
以上解释希望能帮助您理解所提供的内容。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组简介: 曹组是北宋著名的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据传为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或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任睿思殿应制,善于作诗文,深得宋徽宗的赏识,其占对才华横溢,曾奉诏作《艮岳百咏》诗。 曹组存世的词作共有36首,《全宋词》中亦有收录,其词风格较偏向“侧艳”和“滑稽下俚”,以调侃、幽默的笔调著称,曾在北宋末期流传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模仿。但在南宋初期,却受到文坛上有识之士的批评,并遭到鄙视。 曹组的词作也涉及到他自身的经历,比如描写他的羁旅生活等,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深远境界,其手法和情韵都与柳永的词作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曹组的生卒年份无法考证,但约于徽宗末年逝世,享年不详。